为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和人才强院战略,按照院“123456”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总体部署,分类遴选支持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我院持续深化实施“五大人才”计划工程,充分发挥“五大人才”计划的示范引领效应和集聚效应,激发我院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进一步促进我院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自“十三五”以来, 我院已开展两期“五大人才”评审会,并支持创新领军人才、国际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三型人才”共118人次,创新团队共20个。
“五大人才”计划包括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三型人才”培育计划和新人助推计划。
王玉杰,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处长,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岩体数学物理模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River》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边坡稳定、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岩土锚固机理和长期耐久性、岩土工程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先后主持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研发了基于塑性力学上限定理的三维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相应软件;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智能管控关键技术;提出了预应力锚索体系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建立了岩体力学特性参数数字钻进获取技术和平台。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合/编著6部,主/参编行业标准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0项。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部 “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刘毅,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水工结构专家,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结构所)主任(所长),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能源水能高效利用与大坝安全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水利部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计算分析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委员等职。2020年被评为“水电英才奖”,2019年被评为“第五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水利部授予“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高坝真实工作性态、水工结构仿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973计划专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以及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拉西瓦、黄登、丰满等十余项国内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23篇,EI53篇),授权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严登华,1976年生,博士,教高(二级),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书记兼副所长,兼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0余项重大研究和规划项目、11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咨询论证。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及“十四五”相关专项科技创新规划、《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等的编制,担任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自评估(科技部分)专家组组长。研发了全球陆地水资源模拟器,创建了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旱涝演变机理识别与应对等多项技术。发表SCI/EI论文26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1项排名第1)、省部级奖16项。
吴文勇,1977年2月生于江苏射阳,男,节水灌溉专家,中共党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所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非常规水灌溉专家工作组主席。
吴文勇教高长期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智慧灌溉、再生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引黄灌溉等研究方向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彭文启,1967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兼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境影响评价专委会委员,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主席,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生态环境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重大课题及重大工程咨询项目,在河湖健康评估、生态流量管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建立河湖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形成指导流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的技术指导文件。针对生态流量“理论与内涵—确定方法—监测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探索形成生态流量科学确定与核算技术方法。建立适应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要求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围绕长期断流河流实现“流动的河”生态修复目标,创新提出“人工引导,自然发育”的河流生态廊道修复对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相关部门永定河治理方案调整与优化实施提供了支持。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21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固化为行业技术标准及政策文件,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邓刚,1979年生,正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监事、土石坝安全管理技术专委会秘书长、数值模拟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专委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风险管理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土的工程特性、土工构筑物性态模拟、大坝质量安全和应急管理等科研和工程咨询工作,负责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座高土石坝安全性分析和咨询工作。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参编专著3部、规范3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水电英才奖1项,获汪闻韶院士优秀青年论文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