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科院拥有一支高效精干、专业领域齐全、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形成了理论扎实、技术创新、数量充足、动态优化的人才梯队。硕士以上学历1037人,其中博士63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926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503人。
彭静,1966年1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减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副主席。
曾任职于多个科研管理、职能管理部门,先后分管国际合作交流、研究生培养、基建、安全生产、宣传、后勤、条件平台建设等工作,管理履历、经验丰富。组织协调并参与部“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全国百项农村供水工程调研报告、院“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等,组织多业务所跨学科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专题研究、全国河湖幸福指数评估报告、西藏多雄藏布帕孜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咨询评估等重大工作,加强系统治水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管控等业务对接,不断提高新时期水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改革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围绕行业重点关注和学科建设新发展需要,牵头组织开展“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专题研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专题研究”、“湖泊水库清淤专题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专题调研”等工作。善于从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谋划并推动我院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持续15余年组织协调世界水论坛议题分会、组织编制并在世界水日发布首份《世界河流幸福指数报告》、建言创立《River》国际期刊、与联合国教科文联合在“一带一路”推进《水知识读本》进校园。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李锦秀,1965年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曾获水利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水科院管理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水环境保护领域研究和水利标准化研究工作,承担完成了水利部科技创新、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研究、三峡工程生态环境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一系列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富的业绩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水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水利标准化建设等。参加了全国和典型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建设等工作,参与编写了水污染控制技术指南、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规划等,为水资源保护和水利标准化等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多次参与水旱灾害应急事件科技支撑工作,尤其是在汶川特大地震、西南特大干旱、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紧急事件中,负责全院抗灾减灾工作的内外联络、信息汇总、科技简报编辑与对外保送等,全力为水利部和灾区前方提供及时的科技资讯,为水利抗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5本、译著1本,发表论文40余篇,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6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1项。
丁留谦,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委会主任委员、检验检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国际洪水管理大会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防洪抗旱减灾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咨询工作,在堤坝渗流分析与渗流控制、安全评价、除险加固、防洪抢险、防洪决策支持信息平台建设、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以及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江河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实际难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担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副组长和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组副组长,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及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完成的40余件技术规范性文件、洪水分析和风险图编制及管理软件等多个调查评价工具软件等在项目实施中得到推广应用。公开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参编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破冰弹获2010年度百件优秀中国专利;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刘毅,1979年9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工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数值模拟专委会主任委员、智能建设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多能互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设计计算分析专委会委员。2020年被评为“水电英才奖”,2019年被评为“第五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水利部授予“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高坝真实工作性态、水工结构仿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973计划专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以及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拉西瓦、黄登、丰满等十余项国内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23篇,EI53篇),授权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彭文启,1967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兼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境影响评价专委会委员,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主席,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生态环境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重大课题及重大工程咨询项目,在河湖健康评估、生态流量管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建立河湖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形成指导流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的技术指导文件。针对生态流量“理论与内涵—确定方法—监测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探索形成生态流量科学确定与核算技术方法。建立适应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要求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围绕长期断流河流实现“流动的河”生态修复目标,创新提出“人工引导,自然发育”的河流生态廊道修复对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相关部门永定河治理方案调整与优化实施提供了支持。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21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固化为行业技术标准及政策文件,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于爱华,女,中国水科院标准与计量中心副主任,五级业务主管,正高级工程师,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主要从事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获得者。曾执笔完成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住建部“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研究”(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绩效评估”(院科学技术三等奖)等课题报告;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水利单位管理体系 要求》(SL 503—2016)、《水工与河工模型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SL 233.1— 2016)以及《水工建筑物抗震试验规程》(SL 539—2011)等近10项水利技术标准的编制;独立完成《农田排水试验规范》(SL 109—2015)、《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SL/Z 738—2016)以及《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SL752—2017)等近百项水利技术标准体例格式审查;组织策划、建立、实施及保持院质量管理体系,参加20多家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的审核。
王玉杰,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处长,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岩体数学物理模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River》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边坡稳定、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岩土锚固机理和长期耐久性、岩土工程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先后主持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研发了基于塑性力学上限定理的三维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相应软件;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智能管控关键技术;提出了预应力锚索体系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建立了岩体力学特性参数数字钻进获取技术和平台。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合/编著6部,主/参编行业标准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0项。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部 “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王秀英,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数字技术科科长,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生态修复学会水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河流模拟技术与生态水力学、生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水利数字化建设技术研究。在基于水生态保护目标的河道水力学与生态需水过程研究和基于水生态功能的河流水系规划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流栖息地水力学指标研究与栖息地模拟”、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近自然河流治理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河流生态保护的水力学指标变量研究” 多项生态水力学基础研究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和专题负责人参与完成“西线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综合调控技术”、“流域骨干水利工程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典型鱼类生态行为学特性及高坝过鱼技术”等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公益项目以及多地生态水系规划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译著4部。
冯杰,1972年生,正高,博士,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标准与计量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理事。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提出了水及溶质在大孔隙土壤中迁移转化理论,构建了城市雨洪模型,提出了城镇化地区雨洪调控技术,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开展造纸、纺织、火电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出了行业节水技术、装备目录,支撑节水优先相关政策和管理工作。组织完成国家发改委委托的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30余项,项目投资总额达2100亿元。主持完成“城市突发强暴雨洪水形成机理及预报技术研究”、“国家节水技术推广目录制订”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25篇。发明专利4项。完成4部专著。作为主要编写人,参与《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水利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水利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等编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新疆兵团科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编行业标准2项。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5名和博士研究生4名。
刘玉龙,1966年生,正高级工程师,水文水资源学专业,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日本筑波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常务副主编。
主要从事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水资源管理、农业水资源、流域立法研究、水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技术研究、水利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生态补偿及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水利标准化、科技期刊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帕累托最优条件下计算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的理念与原则。提出水利期刊集群发展模式,设计研发水利期刊集群平台V1.0及网站(www.waterjournal.com)。发表专业论著4部、科研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大禹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学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等。
何耘,1968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科院科技委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水电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水利信息化专委会副秘书长、水力学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环境工程、水利信息化、数字技术等领域研究,参与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科研课题,负责完成了复杂条件下三维流场水力特性及其机理、进水池流速场及涡量场数值模拟及PIV实验、水沙动力学及环境影响因素、河流水沙生态综合管理等基础性科研,以及大中型火/核电厂冷却水取排水工程等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开展科研院信息化平台建设、综合办公平台建设、数字水科院建设等设计、研发与实践。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发明专利5项,行业标准3项、水利抗震救灾志1部,参与编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中国水科院发展规划、主持编制“十三五”“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奖2项。2013年被授予水利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21年被授予中国水科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22年荣获中国水科院第九届管理服务岗位突出贡献奖。
何鑫,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副处长,丹麦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硕士,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博士,归国前在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丹麦与格陵兰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Denmark and Greenland)工作5年。
2016年底通过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引进回国工作,就职于深圳南方科技大学;2019年底调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获得中国水科院“国际学术领军人才”称号;2021年入选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地下水水文学、地下水数值模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知识成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近50篇,第一/通讯作者11篇,涵盖了国际水文水资源领域全部顶级期刊,研究成果获得了良好的国内外反响,论文总引用量600余次。现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地下水专委会委员兼管理团队成员,成功组织4次国际大型地下水学术活动,观看人数超过2万人;现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Global Water Partnership China)项目官员,多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水发展报告”贡献中国案例。
余根坚,197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标准与计量中心。
主要从事计量技术与政策研究,标准化研究与制修订,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评定,产品认证政策、技术与实践,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技术与产品研发,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灌排设备质量检测与评价等;主持和参加国家级与省部级各类项目80多项;发表论文35篇,出版著作10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5项;主编水利部门计量检定规程1部,主编水利行业标准1部,参编水利行业标准1部;以唯一权利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两次获得青海省委组织部、共青团青海省委颁发的“来青服务优秀博士”荣誉证书;被授予青海省海西州“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拔尖人才。
陆瑾,1976年6月生于浙江开化,女,汉族,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与规划计划处处长。
长期从事水环境中污染物分析监测、风险评估、迁移转化机理和水污染防治等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家重大水污染专项课题“三峡水库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与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有效态As(III)和As(V)迁移转化及释放机理”、“人工湿地中磷的有机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规律研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标准物质研制与水体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地表水环境中优控POPs识别与名录编制”、863课题“水中部分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气候变化对水利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研究”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项目50余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主编水利行业标准10余部,研制国家级水环境监测标准物质40余种,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司局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管理服务岗位突出贡献奖1项。
赵勇,1977年生,正高,博导,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国重办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水利部“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和“国家水网工程布局与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发改委污水资源化利用专家组成员、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围绕我国北方水循环显著变异和严重缺水地区,开展水循环演变机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网优化布局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区域水平衡机制与国家水网布局优化研究”以及“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研究成果被雄安新区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宁蒙河套灌区综合节水实践等国家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采纳应用,提出的实施国家污水资源化、优化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与运行管理等政策与工程建议10余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发表SCI/EI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50余项、软著20余项。
夏庆福,1973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涉及水利枢纽整体布置、泄洪消能、掺气减蚀、数值模拟等高坝水工水力学问题、抽水蓄能电站的水力学问题及水资源管理问题。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973”科技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水利部行业公益专项项目、“948”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点科技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5项,以及小湾、向家坝、白鹤滩、锦屏、瀑布沟、官地、彭水、光照等大型水电站的研究课题40余项,水资源管理、规划等项目10余项,先后撰写科研报告25部,合作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殷淑华,1966年9月生于内蒙古,女,汉族,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体污染治理与河流生态修复,民盟盟员。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环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入职我院从事专业技术研究工作,是国际水生态安全中国委员会委员和环境化学学会北美分会会员。
殷淑华教高近十多年从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河流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规划、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重点参与完成多项“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水污染防治课题、发改委、水利部、环保部“三部委”重点水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项目、北京市科委河流生态修复重点项目、水利行业专项三峡库区生态效应研究项目、水利部“948”河流生态修复重点项目等,具有扎实的科研业务基础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并能把握本专业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趋势,能够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工作。参与编写水利部行业标准5部,发明专利4项,参编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崔亦昊,1966年7月出生于陕西省,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河海大学,2001年获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在职)。主要从事土石坝筑坝材料特性研究、土石坝渗流与安全评价、病险库加固处理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应用研究等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编著专业论著1部,参与行业规范编写1项,曾获水利部“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以来,主要从事科技管理工作,曾任科研计划处副处长,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办公室主任。
丁相毅,1984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工作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工程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客座教授、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城市水文与水务工程、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专题、973专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专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EI收录33篇),出版专著5部,专利授权24项,参编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
马真臻,198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资源规划与综合调控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综合调控、水资源合理配置、地下水精细管控、流域/区域水量分配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支撑松辽流域、海河流域、山东、河北、吉林、辽宁、新疆、青海、四川、福建、河南等地方水利生产实践工作4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参编教材1部、地方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马静,女,汉族,1973年6月出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2004年毕业于联合国国际基础设施、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流域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基础理论与方法和应用技术研究。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或技术骨干完成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分成水资源费项目等省部级重大咨询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50多项,在跨学科水资源综合研究、水资源政策模拟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三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其它奖项若干。合作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40篇,撰写科研报告累计超过100万字。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发表文章最高影响因子6.13。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5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5项。
王芳,1966年1月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硕士,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专业本科。
从事流域生态水文研究,先后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生态环境室主任与副总工。参加和主持“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参加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主持和参加完成的项目七十多项。发表文章70多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的SCI和EI论文20篇,其中有2篇论文获中国科协首届和第四届优秀论文奖;出版著作3部,参编著作多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大禹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四项。2017年,被授予水利部三八红旗手。
王丽珍,1985年生,教高。主要从事社会水循环、综合节水理论与技术方法、水权与水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长期支撑国家和地方节水实践。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译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布标准定额10项,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5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入选2021 年度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拔尖人才,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工信部工业节水咨询专家和北京市节水型机关建设评审专家。
王 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琳,1978年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生态水文机理、生态水文应用技术及生态水文工程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先后完成国家973项目、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国家重大科技科研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生产实践应用项目。在生态水文耦合作用机制、生态需水核算理论与技术体系、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有丰富的科研与实践经验,发表包括SCI、EI等在内的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编国家标准1部,水利行业标准1部,合作出版著作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牛存稳,1979年5月生于河南滑县,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科、硕士,2008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水资源所所长助理、党总支副书记,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地专业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多目标综合配置、水资源经济学,在流域“自然-社会”水循环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开发了流域水质模型,开展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水资源动态评价、水源涵养、GEP核算、涉水产业、流域水安全与生态环境风险调控等相关研究,提高了流域水量水质定量模拟、联合评价、综合管理和系统规划的技术水平,同时聚焦SDGs,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主持完成了示范区水利专项规划、涉水产业发展研究等多项工作。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省部级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特等奖5次。参与出版专著10部,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EI论文16篇。
仇亚琴,女,汉族,硕士生导师,水文水资源专家,2006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资源信息室副主任、《水资源公报》编辑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仇亚琴长期从事二元水循环机理研究、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水资源核算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并负责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近5年内主持的项目有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东北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及保障技术”课题3“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国家“十三五”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水文水资源地图集》编研等;参与的项目有“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循环通量解析及其演进研究” 、973课题“多尺度山地水文过程与水资源效应”等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在水资源评价、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二元水循环演变机理等方面有所建树,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在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用水总量统计技术方案》已经成为行业技术指导规范,被水利部采纳,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为基础性实践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依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2部。2023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甘治国,1978年生,男,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挂职新疆水利厅副总工程师,兼容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甘治国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水资源信息化等方向。研发了基于多目标均衡的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DMAOS,提出了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和资源五维综合效益最优目标,并提出了ET(蒸腾蒸发)和水量双重约束机制的水资源调度配置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作为专题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承担过“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任务;参与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前期、立项、建设、运行和实施管理过程,并负责研发了系统最核心的三级通用软件和中央平台应用系统。成果已经被水利部、流域、省级水资源管理部门认可,广泛运用于各级水资源管理工作之中,支撑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和“三条红线”考核工作,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8部,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8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他科技奖励4项。
田雨,198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主要从事长距离调水工程智慧管控、复合灾害诊断与应急避险、梯级泵站群联合调度、泵站机组故障诊断、智慧水务建设等研究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青年基金1项、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课题1项、专题1项目;主持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课题和专题各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3部(一作2部,二作1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排名第4),省部级二等奖4项(排名第2,第4,第5,第5)。
朱永楠,女,汉族,工学博士,正高。重点围绕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水与能源交叉学科领域开展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地方咨询项目20余项,近5年合作发表论文21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在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主持或参与南水北调受水区、内蒙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甘肃民勤等地多个节水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在能源与水学科交叉领域,重点围绕水与能源协同发展理论与方法积极参与科研任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世界银行及中国工程院项目,在水-能纽带关系解析、水资源与能源耦合模拟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经验积累。
刘佳,1983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科技部“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首届“五大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型人才,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中国青年分委员会委员,山东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武汉大学、济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校外兼职导师。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领域研究,研究方向为气象水文耦合模拟与预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与应对,围绕中尺度数值大气模式与雷达卫星遥感、“空天地”多源气象水文数据同化与融合、大气-陆面水文过程的互馈机理与定量预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全球/区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形成了“气象-水文-气候-社会”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水专项、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等基础科研与京津冀、山东、浙江、吉林、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部级技术咨询项目50余项,在二元水循环过程监测模拟技术集成、极端旱涝灾害定量解析与预报预警、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系统动态调控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创新团队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论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国际水文与气象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等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授权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30余项。
刘佳嘉,198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构建、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归因分析、流域水循环伴生过程模拟与综合调控等领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助理,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被授予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水科院组建60周年“杰出青年奖”等。兼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等。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动力研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中国-瑞士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水动力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城市洪涝灾害链联防联控技术”等代表成果。曾担任国务院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专家、国家海绵城市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会评专家等。发表论文260余篇,SCI-9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高影响力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
孙青言,男,1984年10月生,山东省聊城人,正高级工程师。2014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16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与应用、地下水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在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开发、应用与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部级重大咨询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SCI 15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专著2部,参与翻译外文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严子奇,1983年生,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吉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模拟、水资源评价、生态调度、干旱风险分析等研究。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承担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水利部水利前期计划项目等省国家级、部级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引哈济党工程前期水资源专题论证。主持编写江河湖库旱限水位确定技术指南。在水文模拟及其不确定性、多系统干旱风险分析、旱限(警)水位理论方法、流域水系统多目标调度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5篇,出版专译著1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6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
严登华,1976年生,博士,教高(二级),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书记兼副所长,兼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0余项重大研究和规划项目、11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咨询论证。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及“十四五”相关专项科技创新规划、《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等的编制,担任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自评估(科技部分)专家组组长。研发了全球陆地水资源模拟器,创建了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旱涝演变机理识别与应对等多项技术。发表SCI/EI论文26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1项排名第1)、省部级奖16项。
李传哲,男,1983年生,汉族,博士,国家公派留学回国人员,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水资源优化配置、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水文响应等,是IPCC AR5、AR6评审专家、第三次和第四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首席作者、气象大百科全书词条作者,兼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中国国家委员会地表水专委会委员,武汉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兼职导师。
主持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生态流量调控与水资源保障研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大范围长历时干旱应急供水协同调配技术”、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变化环境下黄河与墨累达令流域水资源利用合作研究”、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西南地区旱涝事件集合应对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水文响应耦合模拟与量化研究”、世界银行赠款项目“中国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松花江流域粮食生态安全水供求若干关键技术”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北京市、河北省、浙江省、陕西省、黑龙江省、甘肃省等省部级技术咨询服务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获第一发明人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项,培养和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李海红,女,1978年6月生,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所副总工,硕士生导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循环模拟与节水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部委专项等科研课题40余项,长期支撑国家和地方节水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2021年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杨志勇,男,正高级工程师,1979年生于湖南,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水资源研究所城市水文与水务工程研究室主任。
长期从事城市水文机理、城市洪涝模拟与防控、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智慧水务系统开发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课题“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及风险评估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非一致性条件下水资源中长期预测模型与方法”“流域性大洪水灾情监测和智能评估技术与装备”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研发了城市洪涝模拟与预报模型等。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发表论文138余篇,其中SCI/EI论文46篇,申报专利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杨明祥,男,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生,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毕业,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2015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任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室主任,从事气候变化、智慧水利、气象水文预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7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负责或参与完成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次;作为主要完成人提出的“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被水利部鉴定为国际领先,相关技术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得到推广应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部。
杨贵羽,1973年,教高,硕导。兼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大数据分会、资源环境承载力分会委员;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流域/区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与水盐运移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水—土—粮—生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应用基础研究。作为研究骨干、负责人开展了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五”至“十四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中国工程院、水利部等省部级项目90多项。提出了基于耗水(ET)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思想和土壤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补充完善了基于水循环全过程的水资源消耗效率评价理论,综合农业水资源需求与水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水种植策略。是《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象百科全书》等评估报告和书籍的贡献作者。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参编专著13部;参编国家标准《水资源术语》和地方、行业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检索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国际专利2项);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4项。
杨朝晖,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控与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受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水资源中心做研究学者。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及地方科研或生产项目40余项,多项项目成果已获政府批复实施,多套技术已在地方得到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合作出版专著、译著10部,其中独著1部。参与国家全文强制性标准研编工作2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厅局级二等奖1项。
何凡,正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长期从事水资源规划与综合管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现担任水资源所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主任,水利部京津冀水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中国水利学会流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委会委员,全国节水科普教育基地服务专家,北京市水影响评价专家库专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六十余项。深度参与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国家水网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治水实践,先后负责编制第一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实施方案(济南)、雄安新区水资源保障规划、济南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方案,以及德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方案,撰写了《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的新老浪费现象》《雄安新区水安全治理形势、问题与思路》等多项重大建议,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研究成果先后被世界银行《中国水治理》、国务院参事室《国参建言》等重要刊物收入。出版《黄河极限节水潜力与缺水识别》等专著9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10项;编写国家和地方标准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冶运涛,198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2010年1月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流域模型、水资源遥感和动态评价方面的研究。在智慧流域的理论与技术、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系统建设理论与技术、流域水资源动态评价技术、水质遥感与水质模型数据同化技术、数字孪生流域模型与虚拟仿真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专著主撰8部、参撰6部,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获生产力促进奖(服务精英)荣誉称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院庆60周年优秀成果奖1项、优秀论文奖8篇次、F5000论文1篇,入选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成果1项,参与中国大百科(第三版)水利学科水利信息化分支词条编写,参编行业标准1项、技术指导文件5项。参与编制的《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数字孪生流域总体方案》《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技术导则》等由水利部印发。主笔撰写的《海南省智慧水网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大力推进海南智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由海南省水务厅印发。参与建设的“浙江省现代水利示范区”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十大地方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和“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张云辉,1974年4月出生,男,汉族,湖北省钟祥市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水资源调度室职工。
主要从事水文模型、洪水预报、水库调度、水利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上中游特大水利枢纽调控与安全运行技术研究”课题三“枢纽暴雨洪水预报及应急调控技术”负责人,主要开展暴雨洪水预报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该成果获得2016年度大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梯级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关键技术及汉江流域应用”研究,该成果获得2016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湖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参编著作3部,发表文章10余篇,参编水利行业标准3项。
张双虎,男,1976年生,博士/教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主要从事大型水利工程咨询、运行调度和水利信息化、数字孪生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等10项。先后完成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洞庭湖城陵矶综合枢纽、乌江梯级水库群、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额尔齐斯河梯级水库群等水利工程的运行调度和咨询。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6部,编写国家标准1项、水利行业标准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2项、二等2项。
张春玲,女,1974年3月生,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经济、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水价理论与实践探索、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等方面取得具有丰富的经验。曾主持或参与财政部、发改委、全国人大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水利部重大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地方省厅重大水利规划等各类课题40余项。作为第一主编完成了水利部行业标准《用水指标评价导则》的编制颁布,参与编制地方标准5部。合作出版《水资源恢复的补偿理论与机制》、《首都圈水资源保障研究》、《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制度研究》、《湖泊管理研究》、《供水价格体系研究》、《水经济价值与相关政策影响研究》等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完成的水经济价值、水价理论、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价格协会薛暮桥价格奖1项,北京市水利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陆垂裕,男,汉族,生于1976年10月,籍贯湖北省黄石市,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2004年获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后出站,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地下水研究室主任,国际水文协会中国委员会地下水分委会副主席,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地下水力学和管理委员会委员,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
陆垂裕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调控、地下水污染防控与治理、地质生态系统控制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持研发了地表-地下水分布式耦合模型MODCYCLE、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CUMUS等软件工具,在流域尺度河-湖-地下水复杂水循环模拟技术及应用上具有深入的研究经验和丰富的成果积累。主持和参加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973重大基础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及地方横向课题等项目数十项。主编及参编专著10部,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SCI/EI共4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软件著作权23项。工作以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陈根发,1984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县,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2006年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本科毕业,2012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毕业。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陈根发正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管理、水利经济,主要从事水利经济模型开发、水价、水权、水资源配置模型开发、智慧灌区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了水资源-经济耦合模型,为水管理政策的经济社会影响定量化评估提供了有效工具。开发了灌区供水智慧调度决策系统,应用到全国第一个特大型灌区数字化示范工程-安徽淠史杭灌区数字化建设中。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薛暮桥价格研究论文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入选中国水科院“十四五”人才计划-产品开发型人才,水利部政策研究专家库水利经济领域专家,《水利水电技术》固定审稿专家,中国价格协会培训讲师。
邵薇薇,1981年生,教高,硕导,是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水资源系统分会和统计水文分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雨水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也是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北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外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水文与水务工程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动态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及建设效果分析、城市水资源和应用能源耦合研究等。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7篇),发表专著译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20项,编写行业标准4项。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获得全球科研教育网USERN(Universal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奖项的提名。多次担任国家海绵城市评审专家,参加了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评审,担任了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顾问咨询专家;担任了住建部、水利部、财政部组织的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评价工作评审专家等。
尚毅梓,1983年生,正高级工程师,水利工程学专家,中共党员。全国生产力促进服务精英、北京市杰青、中国灾害防御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留学归国人员,先后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水利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历任哈佛大学Research Fellow,清华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人才引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刊《Water International》副主编、世界最大开源书籍出版商IntechOpen集团水科学领域责任主编,Frontiers出版集团环境信息学与遥感领域副主编兼任旗下三家SCI期刊《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和《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副主编,以及被聘为《Hydrology》、《Journal of Ecology & Natural Resources》和《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等七家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国际水资源协会青年专家委员、国际研究会议委员会(IRC)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科编辑评审部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梯级调度控制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分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生态智慧水利与国家水网工程智能化工作,在面向水网的水工程群智能控制理论研究及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牵头完成的“用水紧缺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提出的“优化三峡工程运行管理保障长江流域水安全”、“通过智能调控手段有效控制流域水利枢纽群运行风险和提升综合效益”等建议,被水利部、国家能源局、中国科协及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等领导采纳并给予高度评价;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合理用水让煤炭持久点亮”评论文章,被人民网、中国科技网、中华商务网、中国煤炭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其中英文著作2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3项,优秀论文奖3项。
周祖昊,男,1975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室主任。中组部、团中央第12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流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智慧水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外聘教授或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水循环机理、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水资源演变规律、水资源规划与调度、流域水循环伴生过程模拟与综合调控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或参加各类项目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56篇,其中SCI/EI检索81篇;主持编写专著7部;取得发明专利56项,软件著作权3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级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1项。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创新奖”称号。
赵红莉,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总工、水利部数字孪生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方向学士带头人。
主要从事数字孪生与智能水网、水资源遥感与立体监测、水利知识图谱与知识服务、水资源动态评价、深度学习与水利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国家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与遥感技术应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数字流域关键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流域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国家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水利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智慧水利战略研究”等水利信息化项目,作为专项负责人参与完成了中国水科院前瞻性基础研究“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水利部“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数字孪生流域总体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
获省部级一、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9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参与编写行业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胡鹏,男,汉族,1985年出生,湖北荆州人,九三学社社员,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水资源保护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资助,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科协十大代表、水利部水生态安全保障人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主要从事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科研项目20多项。提出分区分类河湖生态流量阈值,应用于全国477个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制定,主持建立了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与调控保障系统;围绕雅下开发、南水北调西线等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控、生态需水与可调水量研究,应用于工程规划论证实践;提出“量-质-域-流-生”流域水资源保护新理念,主持编制了长江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区涉水专项规划。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行业标准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
柳长顺,1975年8月生,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柳长顺同志长期从事水利综合政策与水资源管理研究,涉及水资源管理、水管体制改革、农田水利改革、农业水价改革等领域。先后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100多项国家与水利部重大重点课题,形成系列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与肯定,被国家及有关部门采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支撑体系研究主要成果,由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实施。组织完成的农田水利条例立法研究成果,支撑了《农田水利条例》制定。研究提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方案,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12部;获省部级奖励5项。
秦天玲,1986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学员。2013年至今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碳中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郑州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副导师。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入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五大人才”计划。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下水土资源调配研究,相关成果应用于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住建部和科技部等行业部门日常管理,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前期可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撰写《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5项国家级报告的涉水和基础设施章节;参与提出了5项重大政策建议,被中办、国办、科技部和生态环境部采纳;3项技术被纳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名录》。目前,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8)和9项省部级奖;已累计发表/接收论文1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46篇;合作出版著作5部、译著2部,参编图集4册;获授权国际专利9项、国内发明专利59项、软件著作权2项。
秦长海,1976年10月生于河北宣化,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环境承载力分会理事,工信部工业节水专家、北京市规自委自然资源资产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水资源经济与管理方面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研究领域为水资源定价理论方法、水资源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调水工程经济风险评估及管理、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创新性提出了基于市场供需平衡的水资源定价方法及水资源政策分析方法,构建了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框架。参加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0余项,其中主持30余项,主要包括科技攻关项目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2项,工程院咨询项目3项,世界银行和“948”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科重点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参编行业技术规程和工作方案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合作出版专著8部,译著1部;申请、获得专利9项。
倪红珍,1966年生,女,教高,博导,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水资源所副总工。国家水权试点评估验收组、水流产权试点评估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价格协会聘约专家;世界资源所特约专家,多家SCI期刊的审稿人。 长期从事水利经济、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经济方面的研究。研究提出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价值统一核算的水利绿色核算、水资源绿色核算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水文参数演变机制的水源涵养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和理论,创建了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水与国民经济全面关联水资源配置与水管理决策支持技术,构建了供水价格体系与理论框架,支撑国家水价管理办法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指定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承担及参与国内国际重大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与合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薛暮桥价格研究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水利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博士生导师、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River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委员会委员、全球水伙伴(GWP)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生态水文与河流生态流量分析、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部级项目等50余项。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评价、规划与管理。发表论文310余篇,出版专著1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贾玲,1984年10月生于河南安阳,女,汉族,中共党员。2012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成员,兼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会计与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核算与审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审计学会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自然资源资产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核算、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科研工作,在水资源动态评价、用水总量统计、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水资源资产核算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研究,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及其管理工作中发挥了技术指导作用。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水利部专项以及省级项目等4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40余篇、F5000入选1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合作出版专著10部。
殷峻暹,1974年9月生于大连,男,汉族,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共党员。200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水资源预报调度基础理论与方法和应用技术研究、数字流域以及信息技术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重点从事工程调控技术、生态调度技术在三峡等大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水利信息系统的设计工作,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引汉济渭等大型工程的运行调度系统设计和深圳市智慧水务总体方案等城市水务信息化设计。兼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东华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SCIENCE CHINA》、《水科学进展》等多个杂志审稿专家。
作为课题、专题负责人参与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央分成水资源费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948项目、省部级重大咨询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重大工程水资源综合调控项目、城市水系综合规划项目等50多项,合作出版学术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部颁标准两项,撰写科研报告累计超过200万字,获大禹水利科技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翁白莎,女,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行业科技与咨询项目20余项。提出了基于水资源系统的广义干旱与旱涝急转事件评价、高寒流域水源与水龄解析等多项技术,支撑了行业重大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参与编写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第六次技术预测等重要报告自然灾害领域的有关内容,以及《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行业重要报告。发表SCI论文66篇,出版专/译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5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4项技术被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
唐蕴,女,1968年11月生,安徽铜陵人。教授级高工,工学博士。2008年1月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地质系,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6月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
唐蕴教高长期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及规划工作。作为项目或技术负责人完成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导则研究”、“海河973”专题、中国工程院“东北水资源项目”专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作为主要编写人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规划近10项。在地下水保护和管理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参与提出了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并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项规划《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中应用。该划分技术体系已列入《水资源规划规范(GB/T 51051-2014)》。
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编制了国家和水利行业标准2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SCI/EI论文5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奖金质奖一次,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一次。
桑学锋,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助理、水管理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系统模拟、水资源调配与管理、风险评估、软件系统研发等方面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包括,(1)在水资源综合调控方法方面,提出“实测—分离—聚合—建模—调控”的水循环时序动态反馈模拟方法,研发水资源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配置一体化动态互馈模型(WAS),为实现了二元水资源循环模拟与调控提供了新的探索;(2)在自主产权产品研发与推广方面,主持研发并发布“水资源通用调配与模拟软件GWAS”,该产品通过全国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名录,获得工信部软件产品登记,入选科技部适宜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技术名录;自2019年软件已公开发布,国内外下载量2000余次,应用单位涉及产-学-研相关单位和公司。(3)在系统装备研发和业务应用方面,与华为集团等合作,主持研发了“深圳市智慧日常/应急供水调度管理系统”,实现供给侧多源数据及需求侧社会经济数据信息获取、数据融合、数据治理、供水安全及风险评估、日常及应急调度、调令发布等业务需求,已在深圳市水务局部署并支撑日常管理,得到部门认可。
相关成果方面,目前承担50多项国内国际重大项目,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山西省水利科技应用推广特等奖1项,《水利学报》优秀论文2篇;目前出版专著11部,发明专利36项,发表论文76篇,其中SCI/EI35篇。现任Journal of Irrigation & Drainage Engineering、Hydrology、水利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水利水电技术、水文等国内外期刊特邀审稿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应急装备专项的跟踪专家。
龚家国,1977年生,教高,硕导,现任延庆试验基地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综合试验大厅(水资源所)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流域水沙过程及其模拟、河湖生态水文过程及其模拟、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重点基金专题、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基础资源调查项目课题、973项目专题、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专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省级、地市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各级各类水利水保、水生态环境相关规划、可研、实施方案等科技咨询项目10余项,参与和执行了中国水科院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综合试验大厅设计、建设与管理工作。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参编专著8部。获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际发明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
康爱卿,男,出生于1983年10月,山西省吕梁市兴县人,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水系统信息化、流域洪涝灾害预报调度等方面工作。曾任山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办副主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等国家科研项目多项,是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广州市智慧水务模型分析与应用项目、长江大保护九江智慧水务等项目的负责人,山东省重点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与防洪辅助决策系统项目的总设计师,是华中科技大学智慧水务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智慧水利专家评议小组副组长,是广东省智慧水利一期建设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得水利部大禹一、三等奖励各1项,住建部华夏二等奖1项,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参与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6项。针对城市水系统洪涝风险在分析城市水系统的二元结论特征基础上,对“联排联调”模式的产生、发展过程、内涵及其外延的理论基础、技术要求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洪涝风险来源、洪-涝转换关系,建立了流域-城市洪涝一体化识别与模型实时模拟预警机制,提出了面向城市洪涝风险预防的大中小微“四道”屏障,形成了模型实时模拟的建模策略、方案和模型成果应用的综合解决方案,研发了基于“眼脑手”并用的洪涝“四预”系统,为应对城市洪涝风险,建立面向数字孪生的模型实时模拟提供了新的方向。
蒋云钟,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信息化与智慧水利等研究,主持“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提出了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技术定位、总体框架和工作流程,主持编制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重要报告;提出了模拟与优化相结合的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技术;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评估或论证工作。
鲁帆,1981年生于湖北,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循环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水文非一致性与不确定性、极值统计理论与旱涝事件风险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题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完成3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是《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的贡献作者,发表100余篇论文,参与撰写《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城市工程的影响和适应对策》、《中长期径流预报技术与方法》、《水资源综合调配模型技术与实践》等专著,获3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创新团队奖1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担任《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Ecological Indicators 》、《River》、《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水力发电学报》、《自然资源学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游进军,1977年10月生于四川,男,汉族,中共党员。2005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水资源所水资源配置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水资源系统配置与调度”固定成员,全球水伙伴(GWP)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系统模拟等,提出了基于规则的水资源系统模拟、流域二层生态调度、水量水质联合模拟调控等技术方法,研发ROWAS模型,在国内不同区域取得广泛应用。参与完成项目100多项,包括973、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工程院咨询等多类重大研究计划。全程参与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主持和参与了多个不同级别的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及水安全、水生态等涉水规划,多次参与中英、中意、中芬等双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及世行、亚行援助国际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省部级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主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发明专利10多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
褚俊英,1976年出生,女,汉族,工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教授级高工。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城市水循环与水量水质模拟、河湖水环境系统分析与优化调控。
在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优选与应用、多尺度水量水质耦合系统分析、河湖生态流量过程辨识、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分析、城市供水管网优化维护方案、污水再生利用潜力分析、居民用水行为模式、节水型社会与水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支撑了国家与地方实践。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了包括国际合作、国家“973”、“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水利部、环保部、中国工程院和地方科技专项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20余部,取得发明专利与著作权20余项。研究成果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1奖和詹天佑奖1项。
廖卫红,女,1986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武汉大学水利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及水资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2年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于2019年6月获得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拟、城市洪涝预报、水库调度等研究方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技术负责人或骨干先后参加国家科技支撑、水专项、水利部、环保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30多项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翟家齐,198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演变预测、生态水文模型研发、农业节水潜力评估等领域研究。作为负责人和科研骨干,负责或参与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研究专项项目及其他省、部级、地方横向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7项,4项技术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1项技术入选《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共5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丁志雄,1976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防洪减灾及遥感与GIS技术的水利应用等有关研究工作,在防洪减灾基础理论研究及高新技术应用等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态。全面深度参与全国防洪规划修编、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等国家重大规划建设项目。负责和参与的其他重点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出版专著6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万洪涛,男,1969年5月生,江西吉安人,博士,正高。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水资源与环境专业;200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万洪涛教高主要从事防洪减灾、洪水风险管理、防洪决策支持系统、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智慧水务等应用研究。多年来,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全国防汛电子沙盘系统、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亚行技援项目松花江洪水管理系统、科技支撑项目“太湖流域洪水风险演变及适应技术集成与应用”、地铁站点暴雨积水风险评估、四川省水旱灾害普查省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Simulating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y the finite volume technique、GIS与水文模型集成研究述评、基于WebGIS的流域级洪水管理系统集成与应用等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10余部,获省部级或行业科技进步奖10余项。
马苗苗,女,1984年出生,2013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水文地质专业,现任减灾中心(防御中心)正高工程师,中国水科院十三五“五大人才”计划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和十四五国际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主要从事防洪抗旱减灾研究,研究方向是水文预报、干旱监测预报与灾害风险评估、混沌系统与分形理论在水文预报的应用研究等。作为负责人主持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英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省级重点项目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等;作为项目骨干参与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30余项;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国家、水利行业和团体标准5部;编写中英文著作6部,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5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大禹二等奖、辽宁水利技术进步奖等奖励8项。
王英华,1971年6月出生,女,汉族,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主要围绕水系演变与水利工程史研究、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水文化传承与发展、涉水博物馆或展示馆内容设计与咨询等四个方面开展,先后参与完成西北水资源水环境演变、淮河水系演变、大运河关键工程及其价值评估等水利史研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科技史学科”之“水利史分支”副主编;主持水利部行业标准《水利遗产认定标准》(在编)的编制,参与国家文物局《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第一阶段)》和《黄河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的编制;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编制主要执笔人之一;“中国水文博物馆展陈大纲”主要执笔人之一,主持完成“根治海河纪念馆”、“保定水利博物馆”、“新密水文化科技园”等布展大纲编写和设计施工内容咨询。出版专著(独著、合著)5部,待出版3部。
王艳艳,1972年生,博士,教授级高工。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理论、防洪减灾宏观政策、减灾规划与标准、洪灾影响分析与损失评估、洪水风险情景分析、洪水风险图编制、大型工程洪水风险评价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负责和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五”科技公关项目、“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推广项目、世行亚行资助项目、流域与省级研究开发项目等60余项,部分成果被国家业务主管部门相关制度的制定和防洪规划、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等的编制所采纳运用,部分成果在国家与地方的洪水灾害防御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参与编写专(译)著9部,累计完成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行业标准2项。获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其它奖项若干。作为技术负责人开发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软件填补国内在洪灾损失评估通用软件的空白,是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任务中由国家防办推荐的唯一洪水损失评估定型软件,在全国86家单位承担的640余项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效果显著。2010年被评为水利部直属机关“优秀青年”。
王静,198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洪水管理与影响评价研究部副主任。
主要从事城市洪涝仿真模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实时洪水风险分析系统、防洪评价、流域洪水风险情景分析、洪水风险图编制、洪水影响评价等领域研究。作为课题、专题或技术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涝渍灾害产生机理与减灾方法研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太湖流域洪水风险演变及适应技术集成与应用”、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洪水风险分析软件系统推广应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面向不同对象的洪水风险分析技术研究与开发”、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人保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典型城市内涝灾害受灾范围评估模型业务应用模式研究”和“城市内涝灾害实时监测与应用研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洪水风险评估课题。作为项目或技术负责人完成了上海、嘉兴、济南、青岛、佛山、广州等多个城市区域的洪涝模型研建、内涝预警系统研发和风险图编制工作,有关成果被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采纳运用,获得较好评价。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7部,编写行业标准1项,获软件著作权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奖1项。
邓俊,1985年生,博士,教高。
长期从事水利史研究、水文化理论及应用、水利遗产保护等方面工作,在大运河、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遗产认定及构成、遗产价值评估、申遗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水利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省厅及中国水科院等单位重点研究项目 40 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 30 余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 6 部,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 4 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水利行业标准1部。
付俊娥,1976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地理信息系统与信息工程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水生态环境及水旱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等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863、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信息产业部、中澳国际合作、中荷国际合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以及省级科研任务40余项,在水旱灾害监测评估、水生态环境监测、水政执法监管、软件系统集成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在模型方法研究、应用系统研发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研究成果在多个地区得到应用。出版专著4部,编制水利行业标准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多篇,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奖项。
曲伟,1984年生,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利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在流域防洪“四预”遥感技术支撑、跨界河流水文模拟、跨境流域洪涝灾害监测和高原冰川冰湖洪水监测分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其他重点研究项目20余项,在跨界河流基础地理和水文气象数据库构建、基于遥感的水文模型参数提取、遥感数据规范化处理等方面完成了大量重要工作。主持研发的跨时空水利遥感定量监测关键技术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高山峡谷复杂条件监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对跨界河流遥感水文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3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出版专著译著4部。
任明磊,1983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流域水工程智慧联合调度与风险调控技术专委会委员,IAHR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E09学科评议专家,《中国防汛抗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洪水预报调度、人工智能、智慧防汛等,近年一直在一线从事流域洪水预报调度、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类科研与生产实践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经验。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8部;参编行业标准3项,国家标准1项;获大禹科学技术奖、淮委科学技术奖、北京市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基于常规矩与线性矩的暴雨洪水频率分析软件”等获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
刘业森,1980年出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委员、住建部海绵城市评审专家、北京市应急管理局聘任专家。
主要从事防洪减灾、数字孪生、数据挖掘等方向,负责或主要参与近百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水利信息化项目。在防洪减灾方面:探索了融合数值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城市洪涝应急决策方法,负责研发的城市洪涝预警平台在深圳等城市实现业务化应用;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引入山洪灾害数据质量控制、规律挖掘和集成应用。在水利软件研发方面:实现大尺度三维平台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支撑了多个省级以上水利三维系统建设,成功用于汶川5·12地震应急、黄河防汛演习等工作中;负责研发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软件”工具性软件,由主管部门全国下发使用,有效支撑调查数据的填报、审核、汇集;将生态水工学最新理论和技术进行软件化集成,研发的多个生态水工决策支持平台软件列入推广名录。在数字孪生流域方面,设计并主持研发了数据底板、防洪知识平台,为山东省重点流域防洪调度决策项目、沂沭泗数字孪生工程项目等提供了有力支撑。近5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项,在中国科学、水利学报等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SCI检索12篇),出版专著8部,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厅局级奖2项。
刘昌军,1976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技术部负责人、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预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水利信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山洪灾害防治、防洪减灾、遥感水文和数字孪生流域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全面参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管理和技术研发工作,参与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规划、实施方案及全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参与撰写山洪灾害防治调查评价及监测预警等相关技术要求20余项,组织研发河南、黑龙江、山东、浙江、重庆等省中小流域山洪灾害动态预警系统;主持山东省重点流域防洪联合调度决策支持服务项目,探索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方案并组织研发多项软件平台和关键技术,在淮河、海河、大汶河、沂沭河等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中得到示范应用;主持“中国洪涝灾害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时空变源山洪模拟模型与参数区域化研究”等科研和生产项目100余项;作为国务院调查组专家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复盘分析,近年来多次参加重大灾害事件调查、应急抢险和复盘分析工作。
参编著作8部,主编行业标准1部;发表相关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 50余篇);申请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13项,厅局级奖8项。
获得2020年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2021年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先进个人嘉奖及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与风险管理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等。
刘建刚,1979年生,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总工。主要从事水利史规划和遗产保护、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水旱灾害演变规律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中国和世界幸福河湖评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国家水利遗产申报、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技术支撑等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参编水利行业标准4部,在编国标1部,获得司局级级奖励5项。
刘荣华,1979年生,正高,山洪预报预警专家。现任中国水科院/水利部减灾中心工程部副主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技术负责人。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及省级课题50余项,亚行山洪预报预警专家。近5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主持国家级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建设,首次实现了基于HPC集群的超大规模洪水预报预警业务化应用;(2)主持研发了完全自主产权的中国山洪水文模型软件CNFF Suite,研发了基于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和集合邻近分析、相似性分析和机器学习的缺资料地区产汇流参数区域化方法,不同类型区产汇流模拟精度平均提高20%以上;(3)提出多阶段递进式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发了集气象风险预警-临近预报预警-实时监测预警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型体系;(4)率先提出并研发了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相关成果得到水利部和各省水利厅的高度评价。基于省级平台的福建省2021年“南平市6·28”山洪防御案例,被评选为2021年水利部十大典型山洪灾害避险转移案例之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参编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1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著39项,相关成果5次入选水利部的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一等奖3项)、优秀论文奖1项。
刘舒,1975年出生,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专家,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人才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住建部海绵城市评审专家,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深圳市水务、应急专家组成员。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城市洪涝模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先后完成了6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系统、北京市洪涝模拟模型(一、二、三期)、北京市重点流域调度系统、深圳市河湾片区洪涝模拟模型研究与应用、昆明城市洪涝模型及防汛智能预警系统、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安庆等城市的暴雨积水和外洪模拟、荆江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等项目。参加了2008年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2013年松辽流域洪水应急退水分析、2019年深圳市“4.11”短时极端强降水事件调查等等重大灾害的减灾救灾工作。项目组成员曾参与了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重点受灾地区的洪涝过程复演调查工作,直接支撑了国务院调查组的灾害定性和相关重要结论。参与撰写专著、译著多本,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参编标准一项;软件产品多项,进入水利部的先进技术推广名录多项。
刘媛媛,1978年出生,博士,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在公开刊物及会议上共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大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对AI技术在气象、海洋、水利等方面的应用,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发表了多篇SCI、EI检索的高水平的文章,并获得多项专利。
孙东亚,196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管理、堤坝工程安全与失事机理、河流防洪治理与生态修复、山洪灾害防治、防洪抢险等领域的研究。全面参与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项目、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的顶层设计,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人才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担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专家,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组成员,四川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产业导师。发表论文130余篇,参编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规范8项、全国项目规范性技术文件30余项。
孙涛,1973年生,教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防洪工程技术研究部总工。
主要从事遥感与GIS在水利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包括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遥感定量反演、水土保持遥感监测评价与监督管理、涉水灾害遥感监测、山洪灾害防治等。作为负责人和科研技术骨干,先后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计划项目数十项,在涉水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生态及国际河流遥感监测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参加主编行业标准1项,获软件著作登记权10余项,并撰写了大量科学研究报告。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三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昆仑二等奖1次。
苏志诚,1975年出生,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副总工。国家防总防汛抗旱专家,水利部水旱灾害战略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抗旱减灾研究,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利部“948”项目10余项,主持和参加了全国抗旱规划、全国扶贫专项规划、全国灌溉规划、全国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实施方案等多项规划的编制,同时主持了70余项省级技术咨询和开发项目,在综合旱情监测评估预警、旱灾风险动态评估、旱灾风险管理战略、旱情集合预报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咨询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实用成果,在全国近20个省区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和深入应用,抗旱减灾效益显著,获得良好评价。获得全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金奖1项,财政部暨亚洲开发银行“杰出成就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水科研科学技术奖4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11部、译著3部。参编国家标准2项和行业标准6项,取得发明专利6项。
杜龙江,1976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委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专委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历史水文过程重建、流域空间演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为水利部减灾中心优秀创新人才,曾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厅局级奖2项,水利行业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1项。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京津冀水系统优化调控与水网工程布局”,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面向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编制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节水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农业节水资源监测与管理”。获北京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一等奖。出版相关专著三部,发表包括SCI、EI论文30余篇。
杜晓鹤,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评估和管理、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蓄滞洪区管理与运用、 调查统计制度建设、城市洪涝仿真模拟等方面研究工作 ,以及蓄滞洪区建设管理评估和洪水风险管理等方面管理工作,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流域机构及省级项目等40余项,合著出版专著5部、译著1部,参与编写行业标准1项、国家防总及水利部规程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笔完成科研报告20余篇,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厅级科技进步奖1项,主笔编写年度中国水旱灾害公报等13部。
李小涛,1974年出生,教高,硕导,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防御中心工作。兼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农业农村地理信息工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减灾协会理事,北京市气象标准化学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黄土高原遥感分会理事。
主要从事水利遥感技术应用与防汛抗旱减灾专业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业务化系统的实现以及基于遥感和地面观测的旱情监测方法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自然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和其它相关项目50多项,多项成果被国家防办和水利部及地方水文局采纳和实际业务应用。目前已合作出版专著7部;公开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30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目前担任国家科技奖,中国科协人才奖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等评审专家以及水利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评议专家。
李匡,1983年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入选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2006年在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2019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取得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洪水预报调度、水库调度自动化、设计洪水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应用系统开发。出版1部专著,发表论文24篇,主持科研项目2项,获得18项发明专利,取得软件著作权6项。荣获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1)、大禹奖三等奖1项。
李昌志,1971年生,教高,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长期从事洪水管理战略、山洪灾害防治、洪水风险分析与图件编制、水库大坝安全、洪水综合管理以及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防洪减灾工作,作为技术骨干和技术要求撰稿人,参加了水利部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工作,以及科技部堰塞湖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水库大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等重点研发项目的工作,作为洪水管理专家参加了多个亚行技术援助项目;近年主要工作为山洪灾害洪水复盘、灾害隐患调查与影响分析、监测预警、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防治。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大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李娜,1973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洪水管理与影响评价研究部主任,兼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洪水风险管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委会委员和防灾学委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分析与评价、洪涝风险管理和防洪减灾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同时主持和参与了全国防洪规划、全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等重要项目的科研和技术咨询,在洪涝灾害仿真模拟与预报预警、洪水风险管理战略与防洪减灾政策、城市洪涝模拟与防治、洪水风险图编制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中取得了重大发现和成果,有关成果在七大流域、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西、湖北、辽宁等省市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获得较好评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6部。参编主编国家、行业标准4项。获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与风险管理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个人嘉奖,中国水科院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李辉,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
长期从事水沙灾害调控、洪水风险分析与洪水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在水利遥感应用、洪水预报调度、洪水模拟计算、洪水资源化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科技项目、推广项目、亚行项目、以及相关省市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译著/专著5部,参编行业标准和技术导则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获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李蓉,1979年出生,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主要从事水旱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水利安全监管与评估、水利信息化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流域机构及省级项目等4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论文10篇),出版专著3部,参与编写行业标准、团体标准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杨昆,1969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遥感中心自然灾害遥感监测部主任、中国水利企业协会防灾与抢险装备技术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水电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防汛抗旱》杂志编委会副秘书长。1991年-2017年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秘书处、减灾处、综合处、长江处、防汛一处、防汛四处、技术信息处工作,2014年任技术信息处处长;2012-2014年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交流,任副总工程师;2017年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从事防洪抗旱减灾、水利信息化、水利遥感、水利史等方面技术管理工作。
执笔起草《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全国防洪抗旱减灾“十一五”规划》《水旱灾害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修订及预警级别划分标准》等技术文件。全面组织参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主持和参与编写《水利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防汛储备物资验收标准》《洪水调度方案编制导则》等规程规范。作为技术负责人或骨干参加2007年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冰湖抢险、2009年西藏墨脱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及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堰塞湖应急处置及河道清淤疏通等工作。出版《防汛抢险技术手册》《不让任何人掉队-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2019》《城市水安全:风险管理》等专著译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水利部“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现金个人”等荣誉。
何秉顺,1980年生,硕士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减灾中心(防御中心)防御事务三处召集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建管部负责人,
主要从事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洪水监测预警和抢险应急装备研发等工作,在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模式、局地陡升洪水新型监测预警设施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的创新性成果,主编《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21-2023年)实施方案》和山洪灾害防治方面的多项行业标准,入选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多次作为国家防总、水利部专家组成员赴洪灾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及灾害调查,2021年作为国务院调查组专家参加河南郑州“7.20”暴雨洪水灾害调查,发表文章10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一项排名第2),二等奖1项(排名第1),三等奖1项,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厅局级奖6项,2008年被水利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22年获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嘉奖。
何晓燕,1972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总工。
长期从事洪水预报与调度、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水库安全风险评估、洪水风险管理、水利信息化等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系统提出了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风险的基本概念、风险因子及其辨识方法,建立了水库汛限水位调整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系统;主持了河南板桥、山西漳泽、广西岩滩、四川大桥等的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工作和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主持了江西省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研发、江西省小流域智慧防汛预警系统、陕西省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方案编制与系统研发、安徽省淠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河北省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系统等项目,取得良好应用效果。在洪水综合管理方面,参加了中国洪水管理战略、防洪安全战略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洪水风险评估、水库溃坝风险与减灾技术、溃坝洪水风险分析、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和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提出防洪安全度概念,衡量了我国省级、流域级现状防洪安全程度;基于水库溃坝灾害复杂大系统构造了大坝安全综合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系统框架,建立了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等级评价模型、堰塞湖危险性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成果以章节和附录形式纳入(SL450-2009)《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译著1部,主持/参与编写行业标准5项,获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宋文龙,1983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遥感技术研究部门主任。
主要开展遥感应用理论、洪涝与旱情遥感监测、无人机平台系统研发等研究工作,提出了跨时空观下的遥感应用新视野,发展了遥感应用理论;构建了基于像元尺度光谱匹配技术、热惯量方法与宇宙射线中子法的实际灌溉面积遥感动态监测与验证技术方法,突破了田间水文过程模拟与农业旱情监测的重要技术瓶颈;研发了2型专用无人机平台,开发了1套无人机航片处理与信息提取软件,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管、典型作物旱情快速诊断判别等研究应用工作,成果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2020年度成熟适用水利技术清单。近五年在农业旱情遥感监测、实际灌溉面积与灌溉水利用效率遥感监测评估、深度学习、无人机技术研发应用等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4项、国家级技术示范项目1项、省部级技术示范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行业标准2部,地方标准1部,获国际专利1项、国家专利23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厅局级奖励5项,培养研究生9人,2016年入选中国水科院产品研发型“三型人才”。
张大伟,1980年生,博士,教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主任助理、基础部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委会委员、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和东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校外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洪水运动机理、新一代水动力模型研发应用、智慧水利信息化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主持完成溃坝、溃堤、城市洪涝等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开发完成一整套基于Godunov格式的新一代洪水动力学模型,成功主持研发通用高性能洪水分析软件FASFLOOD。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国内国际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译著7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曾获中国水科院第七届青年科技英才、建院60周年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水科院“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五大人才”计划。
张伟兵,男,1974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任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利作协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利科学传播专家等。
长期从事水利史、水文化与灾害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水利科技史、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历史水旱灾害及防灾减灾方略、江河水利志编修,以及水利科技政策与管理、水利科技术语标准、水文化与水利科普等方面。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防洪抗旱减灾史研究》《我国历代治水经济思想及其新时代应用价值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经济恢复与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研究》等。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人口研究》《军事历史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大运河》《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管理)》《中国水利 历史上的今天(1949-2012)》《中国三十大发明》等著作10余部。曾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图书类)银奖、水利部首届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张红萍,1976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技术部正高级工程师,美国Clarkson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水动力学模型开发、洪水风险分析、防洪减灾技术等领域研究。自主编写城市暴雨洪涝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一套,并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研发了一套完全自主的城市洪涝模拟模型平台,该平台已经成功应用于北京、深圳,昆明等大型城市洪涝模拟模型建设。主持或参与全国山洪灾害建设管理、河南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北京市洪水风险图编制、北京城市洪涝模拟模型建设、怀柔水库洪水淹没风险分析评估、枣庄庄里抽水蓄能电站溃坝洪水风险分析专题报告编制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和咨询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译著2部,取得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科学技术奖项20余项,其中省部级2项。《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近3年代表作有“A distributed hydrodynamic model for urban storm flood risk assessment_finalversion”(Journal of Hydrology,2021)、“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有限体积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1)、“城市洪涝模拟应用场景及相应技术策略”(水科学进展,2022)等。
张启义,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
长期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边坡稳定分析、水文水力学及防灾减灾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研发了二维和三维饱和-非饱和地下水数值分析软件,提出了结点优化算法和加速迭代技术,显著提升了地下水分析模型的计算速度和适应性;研发了GPU加速技术,使地下水数值求解速度提升15倍以上;研发了各种子结构技术,实现了密集排水孔、复杂地下管网、复杂溶洞群的精细模拟;提出了地表水-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等多种耦合模型,实现了地下水数值分析的扩展应用,为边坡稳定分析、堤坝安全检测等提供技术支撑;广泛参与减灾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管涌防治范围,研发了防洪子堤等减灾技术。参加国家级项目6项,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报告40余本,合编著作8部,获专利3项,成果列入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1项,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
张念强,1980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洪水风险管理、海绵城市建设、洪涝模拟应用系统、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在城市洪涝模拟模型、风险分析与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工作积累。负责和参与完成科技部、水利部、国家文物局、七大流域委等单位重点研究项目;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6部;主编《城市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实时工情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等行业标准7项;参编《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办法》等行业指导性文件3项,《城市洪水风险图编制细则》等工程技术标准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第一发明人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9项。开展的“复杂防洪区实时洪水风险模拟与动态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获江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厅局级奖励4次,淮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应用一等奖1次、优秀成果奖1次。
张诚,1981年生,工学博士,现任国际洪水管理大会(ICFM)管理委员会委员、常设秘书处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防洪韧性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4部,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10余项,获得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2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1项。SCI期刊《La Houille Blanche》(英文版)编委,《Water》审稿专家。科技部入库专家,水利部海绵城市入库专家。荷兰代尔伏特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
张海涛,1981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实验室委员。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从事全国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管理年报编制工作多年,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规划、水资源核算、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管理和水教育等多个方面,全面参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三次新疆科考伊犁河片区集成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参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统计与考核制度、国家用水统计制度的设计与制定。合作出版专著15部,发表SCI、EI、核心期刊等论文50余篇,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次,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技术标准10余项。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海淀区岗位能手、中国水情教育特聘专家等荣誉称号。
陈胜,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200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水利信息化相关工作,主持水利信息化项目100项以上。具有全面系统的水利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主持完成多项洪水预报调度、智慧水利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本专业科技发展及前沿技术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本人重点研究方向为洪水预报调度和智慧水利。洪水预报调度方面,基于洪水预报、水工程联合调度相关原理、方法等的深入研究,研发相关专业模型,并应用到小流域智慧防汛实际工作中;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生成方法,并应用到水工程联合调度平台系统中,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对洪水预报调度科技及前沿技术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智慧水利方面,经过系统、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人工智能、水利专业模型和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功研发了流域防洪“四预”应用系统、数字孪生流域系统等多项独创性软件产品,相关成果得到水利部、流域委、省市县各级部门用户单位的认可和采纳。近5年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项,撰写的多本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等重要基础性工作被厅局级单位采纳认可。
周波,1981年出生,正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利史、水利遗产、水文化、水利志书编修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多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调研、咨询、申报与规划工作,参与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多部门主持的大运河相关规划。曾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水利部、中国工程院等重点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相关著作8部。曾任“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与管理卷》一书副主编,参与撰写水利部《“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获中国水科院科技成果应用二等奖1项、宁夏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编水利行业标准3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
胡昌伟,1979年7月,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之后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工作至今。
一直从事洪水数值模拟计算、洪水风险图以及水质模拟等研究。在工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研发了河网、管网、水质等多个数值模型以及多模型之间联合协同计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域级大范围模型分层、分散建立和拼装方法。采用这套模型以及技术体系在北京、深圳等重要城市的十余个项目中广泛应用,取得丰富成果,经实际检验表明具备适应性强、灵活高效、易查错、易维护的优点。在完成几十个大中型项目过程中形成多个定型通用软件和技术,得到水利部和国家防办认可,进入了水利部、国家防办和各大流域机构的重点推广目录。
徐卫红,198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洪涝风险防控机理与评估、蓄滞洪区管理与发展模式等领域的研究。先后负责或参与“三峡及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枢纽群联合调度技术”等国家级课题,“灾难性洪旱回溯模拟及对策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等水利部项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洞庭湖区治理及松滋口建闸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保障项目,“国家蓄滞洪区建设与运用评估”等防洪规划修编前期研究、“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复盘”、“黑龙江2013年溃堤洪水应急处置方案论证”等应急处置分析工作,天津、湖北等多省洪水风险评估与防治区划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译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参编行业标准2部。
凌永玉,女,1966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中国防汛抗旱》杂志编辑部主任。
主要从事防洪减灾工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流域机构等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水利部重大课题、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水利部财政课题、水利部政研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2项,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3部,参编行业标准4项。
韩松,1979年生,正高,博士。
主要从事防洪减灾宏观政策、流域洪水风险管理、防洪标准体系、洪水风险图制作、洪涝仿真模拟、城市内涝预警技术、洪水影响评价等方面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流域机构及省级水利厅项目等2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写专(译)著5部,完成科研报告30余篇,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所完成的研究成果在防洪减灾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为防洪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部分成果被国家业务主管部门的标准修订和流域规划的制定所采纳运用,部分成果在防汛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万晓红,1978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生源要素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水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化研究,主持和参加各类研究、规划和管理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3项,包括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不同水位运行下水环境问题诊断及安全保障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三峡库区健康水系统构建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 “梯级水电开发下澜沧江径流过程与生源物质输运变化监测研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新型等离子体质谱关键部件研制与创新应用研究”、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 “重金属污染农田生态水利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西藏河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项目等。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主编水利行业标准1项、参编3项,主编团体标准2项、参编3项,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专业文章20余篇。
马巍,1976年生,正高,工学博士,硕导,水生态环境所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流域水环境数值模拟与调控、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水利血防科研等。近年来主持完成的科研与工程咨询项目超过60项,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3项、973项目1项、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多项,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应用一等奖、中国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全国环境与生态水力学优秀论文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青年学术交流一、二等奖,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项,专著10部(第一著作权人5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第一发明人7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 11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长江科学院学报、人民长江等期刊编委。
王世岩,1974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现任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水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与调控研究室室主任。主要从事水工程生态环境评价、生态流量、湿地生态、湖泊生态水文、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遥感技术和GIS在水生态环境中应用等。
围绕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大需求,先后承担完成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4项,主持国家水资源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协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作为负责人承担或参加国家重大研发专项、水利部重大规划、专题研究和重大工程咨询等项目60余项。近年主持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鄱阳湖五河及湖区生态水利特征因子响应机制研究”课题、国家重大水专项“黑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至四级分区研究”、“海河南系子牙河流域下游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与示范”、“松花江典型江段受损水体生态水文调控技术”、“北运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方案研究”等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水利部等部委重大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等规划重大专题研究等;主持完成河南河口村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陕西东庄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1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环评报告书,均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复;完成水利部重大研究“分区分类河湖生态水量(流量)确定方法及阈值研究”、“新时期中小河流治理目标及对策研究”、”三峡幸福河湖建设研究“等。近年来,获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三等奖、水科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奖励6项,获水科院优秀职工奖励6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译著9部,发明专利8项,获软件著作权7项,完成国标、行标等标准编制10项。
王雨春,1968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湖泊科学》期刊编委,国家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专家。
研究方向为陆地水文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湖库生态学及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等。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或参加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项目、财政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科院STS项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重点站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励10余次,其中获得水利大禹科技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环保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参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余件。
王亮,1980年生,教高,北京林业大学副导师,河北工程大学校外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具有水环境、水生态及水利工程相关专业背景,主要从事流域水环境治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流域生态流量保障、人工湿地等相关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重大水专项5项,重点研发计划3项,水资源及水利工程类相关咨询、规划项目10余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不同水文调控下多泥沙库区湿地甲烷排放特征及响应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120923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多泥沙河流湿地景观演替条件下湿地分类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0480349);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水专项“湿地污染防治与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发计划“鄱阳湖五河及湖区生态健康评估技术研究”,期间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申请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际专利1项,撰写专著5部,参编水利行业标准2项。
付意成,1983年生,教高,硕导,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秘书长、山东水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主任、河湖网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千人进千企”专项行动产业特派员,《环境生态学》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水电能源科学》《人民珠江》《净水技术》青年编委。绿盾2018全国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巡查先进个人。
主要从事河湖生态修复、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价值测算与生态补偿等领域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水专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基金项目7项;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8项;主持地方委托及其他横向项目多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编写水利行业/地标/团标/条例1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译著8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刘来胜,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所。主要研究领域:河湖生态修复、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分散污水处理。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科技推广、UNDP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具备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负责完成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中的2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并获得批复。热心科普事业,编写科普专著4部,其中1部获得水利部“2020年水利优秀科普作品”荣誉称号。获大禹一等奖1项,甘肃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应用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标准5项,主编专著4部。
刘畅,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水环境影响研究、大型湖库水环境演变机理研究、水环境数值模拟、水环境、生态影响评估以及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标准编制、数学模型开发、生态修复方案制定等工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流域水环境保护、大型湖库水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作为课题负责人及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水利部专项研究项目;主持编写完成多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咨询项目并获得生态环境部批复;作为专家组长或主要专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科研项目、水利部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评估项目、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咨询审查工作。作为主要编写人,参与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写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7项,参编著作6部、标准3项。
刘玲花,1965年生,正高,博导。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5年-1997年和1999年-2001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污染物监测,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饮用水处理。
负责完成国家重大水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基础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负责完成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水环境有毒有机物监测领域,主持和参与编制了一系列有毒有机物标准分析方法并作为水利行业标准颁布实施,研制的有机标准物质获批国家二级标准物质;在农村饮水安全领域,研发了生物慢滤技术等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简单的农村饮水处理技术,并在福建、湖北、四川、甘肃等省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探索研究了生物生态协同消减等系列技术与装备。先后荣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英才、水利部三八红旗手、水利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建设部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8 部,以第一发明人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编参编标准9项。
刘晓波,1978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理事。
杜彦良,1974年生,博士,教高。曾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应用地中中心及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水环境数值模拟、湖库数据同化、干旱区流域生态调控与修复、大型水利工程(深大水库、大型湖泊等)水环境影响及环境调控、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及修复、河口(长江口杭州湾)限制排污总量、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及自然基金长江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一项。负责“十二五”及“十三五”国家水专项课题及子课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主持地方省市重点科研专题。 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TOP期刊《Water Research》《Coastal Engineering》《水利学报》《环境科学》等发表论文。出版合著6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杜强,1965年生,正高级,主要从事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部、环境保护部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40余项。近期主要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为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包括辽河流域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及示范研究、辽河流域环境流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水环境环境影响研究,引绰济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译著4部。获全国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水利部大禹一等奖各一项。
李国强,1976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生态问题及减缓措施等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各类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区域规划、重大水利工程咨询项目10余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标准2项,获发明专利10余项。
杨青瑞,男,汉族,1982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生态水力学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水生态影响评价、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专译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
吴文强,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所副所长、水利部水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兼任水环境监测与标准化研究室主任、项目开发经营部主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标准、地表水、地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水利工程的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等科学问题研究。研究课题涉及水质监测标准、农村饮水安全、流域水文循环模拟、河湖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地下水环境数值模拟、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闸坝退役环境影响机理、面源污染形成机理、环境累积影响分析、生态流量计算、河湖健康评估、水功能区评价技术、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等研究领域。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或子任务4项,主持重大水利工程咨询项目4项,主持或参加其他省部级以上关键课题30余项,参编2部水利行业标准,6部团体标准,获得省部级1等奖2项、2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表国内外论文40余篇。
吴雷祥,1982年生,教高,200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7年获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地下水室室主任。主要从事河湖生态修复、农村饮水安全等流域研究。全面参与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综合管理,参与三峡后续规划项目实施和系统梳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流量坦化河段着生藻“水华”水流调控因子研究”,主持或协助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水利部三峡后续规划基金等10项,参加其他各类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合(译)著7部,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7项,参编行业标准/管理办法5项,国家标准物质1项,重点突破关键技术4项,分别入选水利部先进技术推广名录;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应用成果奖7项。
张士杰,1974年生,教高,河北邯郸人,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本科、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博士,主要从事水环境数值模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规划及水污染防治等研究。
长期从事水文、水动力和水环境等多类模型技术和软件方法研究,在水库水温分层、河湖水质模拟预测、流域水污染治理等领域有丰富成果,并广泛开展生态流量计算、环境容量核算、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应用研究,主持万家寨、糯扎渡、阿尔塔什、尼尔基、鄱阳湖等大型湖库水环境模型开发和实际应用,参与澜沧江、伊犁河、黑龙江等流域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研究。持有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主持多项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咨询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译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张敏,1986年生,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生态系统修复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学效应以及河湖复苏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产出较多创新性的原创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作为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与其他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项目十余项,承担和参与各类咨询项目二十余项。共计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3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厅局级三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参编河湖生态健康评估地方标准1项、参编专著译著3部。研究成果推动了学科领域内相关生态学理论的发展,服务了地方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实践工作。
张晶,1981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委员、生态河湖智库专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主要从事生态水利工程、河流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规划与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实践应用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水专项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0部,主编和参编水利部行业标准2部、团体标准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二等奖1项。
赵进勇,男,山东高唐县人,1976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所所长助理、城乡水系统保护与修复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秘书长。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博士后。水环境学专业,主要从事生态水工学、河流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治理、流域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研与实践工作。
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农业专委会委员,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委保护与修复分委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水影响评价中心聘任评审专家,全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亚洲河流生态修复协作网络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会员,加拿大水资源协会会员,核心期刊《水资源保护》第九届编委会委员,核心期刊《水生态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委员兼生态水工学方向特聘编辑,核心期刊《净水技术》青年编委,《人民珠江》编委。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济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等高校合作导师。
主编水利部行业标准《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参编水利部行业标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2015)。参与编写专著多部:《生态水利工程学》(2019)、《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2015)、《河流生态修复》(2013)、《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2年版》(2013)《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2007)、《生态水工学探索》(2007)、《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研究》(2006)、《流域综合治理理论、技术与应用》(2020),其中《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获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提名奖,参与翻译专著《水利GIS—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2013),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为SCI和EI检索,获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十八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研究成果“生态水工学理论体系与技术系统构建”获得中国水科院建院60周年基础类优秀成果奖,研究成果“北京顺义潮白河生态功能带规划研究”获得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二等奖,研究成果“北京市域水环境与滨水区统筹规划”获得2013年住建部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研究成果“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工程示范”获得200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研究成果“江新洲、棉船洲崩岸整治试验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观测”获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应用成果特等奖。
获得中国水科院建院60周年杰出青年奖,中国水科院水利科技英才奖。
骆辉煌,1973年生,正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水生态环境模拟与调控室主任,兼任北京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过鱼设施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顾问。
主要从事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参与多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重大科学和工程咨询项目,在鱼类生境保护、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生态流量核算与生态调度、流域/区域水资源保护、城市水环境治理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译著10部,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部、省部级标准2部、团体标准5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质奖、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奖金质奖各1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4次。
高继军,1977年生,博士,教授级高工,硕导,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环境风险、湖库生态保护、饮用水安全保护和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等领域研究工作,全面参与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方法标准、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相关领域的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研究内容涉及河流、湖泊、水库等主要水体,先后主持参加国家“97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水利公益行业专项、国家“863”项目、水利标准项目、重大水专项项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渤海环境保护总体方案、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和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索引检索论文20余篇,主编水利行业标准12部,出版专著11部,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4项,现在国家发改委流域环境治理专家委员会、水利技术标准审查委员会、卫生部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分委会、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专家委员会、计量测试协会等担任专家顾问委员。
黄伟,1982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所副所长。入选中国水科院十三五和十四五“三型人才”技术研发型人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
主要从事河湖生态流量评估与保障、复杂水环境模拟与调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先后主持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水专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行业重点咨询项目11项、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咨询项目10多项,在河湖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和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滇中引水、三峡、南水北调、黑滩河、天角潭等重大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至今,已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参编行业导则1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他学术和论文奖多项。
崔晓宇,1984年生,博士,教高,硕导,兼任山东水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科技服务业协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千人进千企专项行动产业特派员。
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咨询工作。参与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课题-浑河中游工业水污染控制与典型支流治理技术及示范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课题-辽河流域有毒有害物污染控制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课题--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且参与《辽河凌河保护区治理与保护“十三五”总体规划》、《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四川天府新区环境保护规划》、《四川天府新区鹿溪河全流域水环境规划》、《海淀区水系生态治理工作方案(2016-2020)目标可达性评估》等地方横向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11条,参与编写水利行业/地标/团标/条例5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
蒋艳,1974年生,正高,主要从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及评价咨询、规划工作,重点关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所引起的水环境、生态问题及减缓措施研究的科学问题。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流域(区域)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评价和规划等,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调控、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申请和授予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第一发明人4项),主编专著(译著)3部,主编团体标准2部,参编地方标准1部。
解莹,1982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北京市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北京生态修复学会会员。
近年来主要从事河湖健康评估研究、水利工程对河湖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影响研究、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实践工作。系统掌握淡水生态学、湖沼学、河流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技术负责和参与了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0余篇;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4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谭红武,1970年生,教高,硕导,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主要从事河湖水流水质水生态模型与模拟、鱼类物理栖息地模拟、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流量与生态调度、河湖健康评价、河湖生态生态修复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全国主要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与泄放设计规范、流域水系水域岸线区划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环保竣工验收技术规范等标准制定,主持参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滇中引水二期工程、内蒙古引绰济辽工程、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嫩江干流治理工程、阿岗水库、德厚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译著4部,获海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10余项。
王军,1984年生,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美国得州农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滴灌土壤水肥盐调控机理与模型研发、灌区水循环及伴生盐氮迁移转化过程定量表征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水利部科技示范项目、兵团科技项目、科技兴蒙等项目10余项,系统研究并揭示了旱区滴灌土壤水肥盐与作物互馈过程机制,提出了水肥盐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参数和方法,开发了二维土壤水氮与作物生长耦合模拟模型,建立了基于分布式农业水文模型的区域节水灌溉技术效益评价方法。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团体标准1项。
王珍,1986年生于河南省新安县,男,汉族,中共党员。2014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国家农业灌排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受邀担任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Irrigation and Drainage期刊副主编和编委会秘书,担任Frontiers in Agronomy | Irrigation期刊编委和国际SCI期刊Water客座主编。
王珍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滴灌水肥高效安全利用理论和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2项,作为骨干和项目学术秘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发明了规模化滴灌系统性能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滴灌均匀系数分区标准,发展完善了滴灌系统加氯/酸处理防堵塞技术,创新提出了考虑水-氮-磷非同步运移特征的施肥灌溉新模式,推动了规模化微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1篇(其中SCI/EI收录39篇),被引频次1000余次,参编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参编技术标准3部。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和创新团队奖各1项。
史源,198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水利研究所所长助理。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会员,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灌区现代化更新改造工作组委员。主要从事灌区现代化建设及改造、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灌溉技术与设备研发、作物灌溉制度优化、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2项,主持及参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议书、规划、可研、勘察、初设、信息化系统开发等生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主编参编专著3本、地方及团体标准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厅局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被授予水利部直属机关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白美健,1974年生,博士,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总工,兼任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农村水利信息化分会秘书长、中国灌区协会灌区现代化改造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基础理论与地面灌溉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国与欧盟重大科技合作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重点完成各类市县级水务规划、水网规划、灌区现代化发展规划、灌区输配水过程仿真模拟、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及灌排工程设计等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授权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10项,编写技术标准3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中国水科院科组建60周年杰出青年奖,被授予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
任贺靖,1979年生,教授级高工,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主要从事农业节水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等工作。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等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完成了“老挝沙湾水经济区灌区规划”、“阳谷县陶城铺灌区‘十四五’规划编制项目”等区域规划近十项。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专著3部;主编国家标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主持团体标准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杜丽娟,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水利研究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节水、农田水利发展战略、农业水价、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数字灌区等研究领域。曾主持、参与多项水利重大课题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和世行贷款项目、全球环境基金“GEF”海河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公益性行业专项、水资源费项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西线专项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以及多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数字灌区建设规划、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等项目。获农业节水科技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项,中国水科院应用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译著7部,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
李斌,198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2008年5月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农村供水水处理、农村环境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智慧供水、管理等相关工作,全面参与水利部农水水电司农村供水技术支撑工作。主持完成了重点研发专项“村镇供水安全提升技术研发与示范”、水专项“农村饮用水监管、水源配置及慢滤净化技术标准化研究与示范”、科技支撑等国家级课题5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华北地区农村高氟水处理技术及模式示范应用”、“辽宁省农村饮水工程“十三五”规划”、“抗旱应急水源规划实施方案及农村供水保障技术研究”、“辽宁省农村供水保障“十四五”规划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编省级规划5部,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十三五、十四五”等行业规划3部,参编供水工程运行、成本测算、信息化等相关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6部,主、参编著作1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应用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吴文勇,1977年2月生于江苏射阳,男,节水灌溉专家,中共党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所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非常规水灌溉专家工作组主席。
吴文勇教高长期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智慧灌溉、再生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引黄灌溉等研究方向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张治晖,1970年生,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现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工作,北京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业专家。
主要从事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节水灌溉、城镇与农村供水等方面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饮用水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研制”、“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农用机井成井设备研制与开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课题“大口径辐射井水动力特征及结构优化研究”、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黄河下游滩地饮用水源开发利用技术转化应用”等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完成了“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给水改扩建项目水源工程”、“宁夏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项目水源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自主研发的中深辐射井技术,适用于各种含水层的地下水开发与控制,广泛应用于城镇厂矿和农村供水、农田灌溉排水、地质灾害防治、建筑基坑降水等领域。
主编了国家标准《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中国水利学会标准《水井报废与处理技术导则》(T/CHES17-2018),参加了水利部标准《机井井管标准》(SL 154-2013)的编写。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张宝忠,男,1981年3月生,山西太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全国“百篇优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水利部“现代灌区高效用水与数字孪生”水利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从事农田蒸散发表征理论与方法、现代灌区数字孪生与优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阐晰了蒸散发的时间维特征和空间维变异机制,创立了局部湿润灌溉、作物种植、土壤变异相协同的多套时空尺度拓展理论,构建了农田水效多尺度协同量化表征方法,提出了作物水肥实时诊断、精量控制灌溉和多维度协同提升技术体系,发展了区域作物需水测报和供水过程控制方法,揭示了规模化节水灌溉对农业水效的反馈作用机制,构建了区域适应性调控方法,为农业水效提升提供了新认知和新手段。
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0余项,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30余篇;合(参)编学术专著8部;授权国家专利26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9项;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
张彦群,1982年生,正高,硕导,现任水利研究所灌溉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受邀担任SCI期刊Agriculture期刊编委。
主要从事农业高效灌溉耗水机制与用水过程调控研究,研究重点内容为:(1)基于不同水分管理措施(滴灌、覆盖、免耕等)及不同胁迫(干旱、盐分胁迫等)下土壤水-植物水-光合-生物量-经济产量转化过程的综合测定,开展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传输与调控理论、不同尺度作物耗水特征量化及估算模型构建和作物水、热、碳通量耦合模拟等研究工作。(2)基于作物水分生理学过程的系统测定,明确作物用水效率的水力-气孔协同调控机理,通过模型预测作物水分消耗和产量形成过程,指导和调控农田生态系统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方向发展。提出的新技术在吉林、重庆、山东和宁夏推广应用后,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5篇,SCI他引800余次;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撰写字数11.8万字;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编行业标准1部;获农业节水奖一等奖2项,大禹水利科技奖三等奖1项,获中国水科院创新团队奖1项。
陈皓锐,198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导,201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科院水利所水土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灌区水文循环模拟与调控、灌区涝渍盐碱治理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水利部公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科技兴蒙项目专题等11项、另参与国家973项目、水利部948项目、中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项目等10余项。以一作/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ydrology, Hydrological Process,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rrigation and Drainage,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农业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一作/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23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6项,合编专著2部,参编行业和团体标准3部,获省部级奖1项、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优秀青年论文奖2次。
赵翠,女,1983年4月生,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供水与排水处理技术研究,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共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10余项水利工程建设类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主编水利行业标准《农村应急供水保障技术导则》,参编水利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4项,出版专著8部、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7项;获得“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称号,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农村供水专家。
胡亚琼, 1973年6月出生于青海西宁,女,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硕士学位。2000年3月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工作。
胡亚琼主要从事农田水土环境和节水灌溉方面的研究。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20余项重大科研和规划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国家“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编写、水利部行业公益专项、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行业规范及规程编制等。先后获得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应用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参与主编标准5部,出版著作7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E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胡亚琼在承担的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协调员,与多个国际组织,如:UNICEF, FAO, ICID 和ADB等建立了紧密联系,为在农业节水技术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入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五大人才计划(高层复合型人才)”。
栗岩峰,1974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灌溉技术室主任,国家农业灌排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技术负责人,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检验检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喷微灌设备研发、灌溉水肥优化调控理论与技术、再生水高效安全利用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参与各类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和参与多项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的编制及评估工作。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收录46篇,参编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2项,参编国家标准2项。
贾燕南,1984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学校饮水与环境健康分会理事,受聘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协会专家,并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水资源管理联合研究项目顾问。
主要从事农村供水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和规划编制、国际合作等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农村供水水质保障技术、饮用水消毒关键技术、淡化海水利用技术。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利科技推广重点项目、外交部亚洲合作资金项目等4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课题)中担任课题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作为主要编写人编制《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农村供水工程技术改造规范》、《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价制定导则》等行业和团体标准8部,出版著作9部,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取得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件,获得青海省科技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农业节水科技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司局级科技奖励十余项。
黄斌,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生于1967年,1990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系农田水利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起在职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于1998年毕业并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自1990年起主要从事灌区用水管理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工作,侧重灌区用水管理软件研究与开发、灌区用水管理测控设备研发、改进地面灌水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在地面灌溉技术田间评价方法、波涌灌溉技术研究、灌区用水管理技术研究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获得大量相关的科研成果,取得较为显著的业绩。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先后参与“九五”攻关,“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支持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水利部948项目,产品研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课题38项。其中目前在研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3项,已完成项目35,全部通过省部级以上验收鉴定,1项研究成果为国际领先,3项为国际先进;两大科研成果被列为国家推广项目;两大产品被列为定型产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和成果7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4项;申报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已出版专(编译)著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8篇;编写完成重要调查报告或总结报告15部。
彭致功,197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1999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22年毕业于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以遥感耗水监测为基础的农业用水量核算研究、以高光谱与多光谱为基础的作物表型监测与水肥调控机理研究、以农业用水中长期预报方法为基础的农业用水精细化与动态化管理技术、以用水定额计算参数标准化方法研究为基础的作物用水定额编制与评估技术、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及其数字孪生灌区规划等相关领域。作为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全球环境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中国水科院重点专项及其各省重大专项等各类研究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含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EI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7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含美国发明专利2项、南非发明专利1项),参与编制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等7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司局级一等奖3项。
韩松俊,1981年2月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男,汉族,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国际期刊《Hydrologcial Processes》副编辑。长期从事蒸散发理论与估算方法的研究。在理论上突破了常规线性互补关系的制约,创建和发展了基于非线性函数的蒸散发广义互补原理,被美国工程院院士Wilfried Brutsaert教授等蒸散发研究领域国际学者采用;在方法上推导获得广义互补S型函数公式,提高了蒸散发估算精度和模型应用能力,被其他研究团队在多个地区应用和推荐;应用广义互补原理揭示了灌溉对干旱半干旱灌区供水和需水的双重影响机制,构建了考虑灌溉对潜在蒸散发影响的干旱半干旱灌区需水预测方法。以第一/通讯作者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 SCI源刊论文30篇,两次受邀在《Hydrological Processes》发表评论论文,并获高被引评论论文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节水科技奖二等奖1项。入选中国水利水科院第一和第二届“五大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型人才,和第八届“青年科技英才”。
焦平金,1980年生,正高,农田排水与生态环境效应方向专家。2013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田排水理论与除涝降渍技术、水旱灾害防治、盐碱地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领域研究,在排水计算方法、作物水旱胁迫表征、沟塘组合工程和农田生态排水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主持或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948”引进项目、水利部公益性科研专项、水利部技术示范项目以及各类规划设计等项目50余项。编制国家和行业等标准6项,参编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论文20余篇)。
蔡甲冰,1976年10月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用水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作物需耗水理论与估算方法、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用水管理等。在作物需水量估算、陆面蒸散发过程、精量灌溉决策与控制、灌溉实时预报、区域墒情预报及灌溉实时预报、水资源规划管理、农田ET估算和尺度效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所发表论文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获得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农业节水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4部,参编标准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发表科研论文约80篇。曾被授予中国水科院“十佳青年”等称号。
管孝艳,1979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要从事土壤盐碱化治理、农田涝渍灾害防御、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农业水土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利部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参与完成的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1次,参与编制"十三五"全国水利扶贫专项规划、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方案(2016-2020)等规划或实施方案5项,主编和参编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管理办法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参编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参编行业/团体标准2项。
穆建新,毕业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获气候变化、水文学与水资源博士学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邀专家,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第一届世界灌溉论坛“可持续粮食生产的综合水资源管理方法”会议主席和召集人。历任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执行秘书,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青年灌溉专家论坛工作组、缺水条件下的灌溉农业工作组和用水紧张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工作组国家代表,现任国际灌排委员会节水工作组中国国家代表。主持和参加了欧盟、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全球环境基金(GEF)、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等国际组织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长期从事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和灌区现代化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创新研发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水分生产率和国家粮食安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流域灌溉需水量和水资源紧缺状况影响等多项技术,为实现气象和农业水循环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奠定了基础;构建了农田水利现代化和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了农田水利学科的发展。参与出版专著和译著9部,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英文专著《气候变化对中国水与粮食安全影响》(ISBN978-7-5226-1343-7)即将出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同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三项软件著作权,一篇SCI论文获国际灌排委员会核心期刊Irrigation and Drainage 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并曾获得澳大利亚最高科研机构–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最高科研成就奖、水利部大禹奖一、二等奖、农业节水科技奖一、二等奖、中国水科院技术应用一等奖和农科院技术进步二等奖。
魏征,2010年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水利研究所所长助理、室主任。主要从事陆气互作下灌区蒸散发量化表征方法,农业灌溉需水量关键参数短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灌区需耗水空天地一体化监测、诊断、预测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30余项,发表SCI/EI等论文50篇,获省部级奖4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0件,参编著作6部,制定标准4项。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许亮华,1978年生,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兼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涉及大坝强震动监测与分析、水工结构原型动态特性分析、厂房结构振动监测与安全控制、大坝泄洪振动监测与分析评价、振动台模型动力试验、振动计量检测等方向。作为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40余项大中型工程项目,参编行业标准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和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李春雷,1978年生,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分工会主席。
主要利用1500吨大型动态材料试验机开展水工材料动静态性能试验,创新性的开展全级配混凝土动态试验技术及全级配混凝土动态特性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技术,实现了全级配混凝土轴压、轴拉、拉-压交变循环的静动态全过程试验,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外全级配混凝土拉压交变试验技术的空白。研究成果已应用到三峡、溪洛渡、乌东德、丰满、沙牌、杨房沟、BDa等大型水电工程抗震安全评估中。应用先进的大型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开展高拱坝、边坡、渡槽等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考虑了坝体-库水-横缝-滑块的相互作用。成果广泛应用到白鹤滩、大岗山、小湾、溪洛渡、锦屏、孟底沟、乌东德、沙牌、龙盘、JH、QBT、旭龙等众多大型水电站的抗震安全评估工作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了国家AP1000、CAP1400、CPR1000等重大核电研发计划中的几十项抗震安全鉴定等相关工作,完成了国家首套“和睦系统”的抗震性能测试工作。
负责国家“十三五”专题3项,合作国家自然基金2项,院“十三五”重点项目1项。完成“十五”项目1项目,中国工程院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水利部行业专项3项。主持及参与水利水电、核电、高压电器等横向项目40多项。 参编国标1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发明专利4项。在SCI、E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国际会议论文6篇,编写报告30多部,出版专著2部。获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项目3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厅局级一等奖4项。
张艳红,1970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抗震安全评价、电力设施与核电关键设备的抗震安全评价与减震措施研究、现场振动测试及室内振动台试验。负责完成UNDP加强水电安全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948项目,以及混凝土大坝、大型垂直升船机、南水北调中线大型渡槽和倒虹吸、水闸等水电工程及电力设施、特高压设备、核电站关键设备的抗震研究。负责建置高性能小型地震模拟振动台。主编《水利水电工程地震监测技术规范》,参编《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术规范》、《水工建筑物抗震试验规程》等。出版论著《大型渡槽抗震概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张翠然,1978年2月生于河南洛阳,女,汉族。2009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工作。
主要从事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地震动输入的研究。对进行专门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抗震设防类别为甲类的工程,提出采用设定地震确定场地相关设计反应谱;为防止大坝等重大工程在极端地震时溃坝灾变,提出了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直接生成能反映近断裂大震基本特征的最大可信地震的地震动参数;根据我国大陆板块内地震的特点和重大工程涉及近场大震的要求,提出了在给定震级距离后生成幅值和频率都非平稳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方法。研究成果已纳入《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 51247)》。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一项,参编国家级规范1部、省部级规范4部,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20多篇。
钟红,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任中国水电学会抗震专委会副秘书长。2003年于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8年于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2018年调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工作至今。任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抗震防灾专委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静动力响应分析与抗震安全评价,在混凝土坝地震损伤破坏模拟、混凝土/岩石界面静动态断裂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承担近20项国家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20余座大型水电工程和核电工程的抗震安全评价工作。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规范1部,获批发明专利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和水力发电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等。
郭胜山,1985年生,正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水工结构抗震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主持及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国家科研项目,以及三峡、南水北调、白鹤滩、溪洛渡、印尼巴塘等30余项国内外重大工程抗震安全研究。针对“防御极端地震下高坝大库灾变”的需求,围绕混凝土坝抗震分析模型、超大规模高性能计算软件开发、混凝土坝抗震安全定量评价准则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创新成果。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3项,参编行业和企业标准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二等奖1项,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国家超算天河应用创新奖。
涂劲,1973年生,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工程结构抗震研究室主任。
长期从事混凝土坝抗震数值分析理论和安全评价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作为负责人完成重大水电工程抗震研究课题近50项;编制的混凝土坝非线性地震波动反应分析软件NWPAP成为国内大坝抗震分析的主力程序,为国内外数十座重大混凝土坝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是国家标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51247-2018)》、能源行业标准《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35047-2015)》的主要编写人;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邓刚,1979年生,正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监事、土石坝安全管理技术专委会秘书长、数值模拟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专委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风险管理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土的工程特性、土工构筑物性态模拟、大坝质量安全和应急管理等科研和工程咨询工作,负责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座高土石坝安全性分析和咨询工作。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参编专著3部、规范3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水电英才奖1项,获汪闻韶院士优秀青年论文奖1项。
严俊,198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多年从事地下水、环境岩土工程相关的理论和数值分析研究,常年担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库坝渗流专委会委员和灰坝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等多个SCI源刊审稿人。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完成了或正在开展的水利、水电和电力行业研究项目80余项,其中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实用型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16项,出版专著5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6项。
严祖文,1978年7月生于广西,男,汉族,中共党员。2007年3月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安全鉴定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安全鉴定、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估咨询工作,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了97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级规划项目、“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等20余项。作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安全鉴定组专家,主持和参加完成了清远抽蓄、深圳抽蓄、海南抽蓄、梅州抽蓄、阳江抽蓄、永泰抽蓄、尚义抽蓄、恰甫其海、二龙山、奋斗、刘家峡、柬埔寨甘再、柬埔寨斯登沃代、老挝南欧江一二期、老挝南坎2、老挝南湃、老挝南俄5、老挝南塔河1、尼泊尔上马相迪A、巴基斯坦卡洛特、刚果(金)布桑加等近100余项国内外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的蓄水、专项和竣工安全鉴定工作,具有丰富的大坝安全鉴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0篇和ISTP收录5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完成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3部;取得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7项;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
杨正权,1980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土动力学与抗震减灾技术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主要从事土动力学及土工结构抗震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1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专题1项、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专题1项、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项目3项、中国水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专项项目1项、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专题1项,完成国家重大规划或大型工程技术咨询服务项目60余项。
在土的材料动力特性试验、土体工程特性现场测试、土石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土石坝地震动输入和抗震加固措施、加筋土挡墙稳定性分析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联合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3部、行业管理办法1部,制定团体标准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肖建章,1977年生,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安全、机场高填方稳定分析、土石混合料材料特性与加固机理、软土资源化利用、特殊土微生物改性与应用、燃煤电厂灰渣筑坝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完成或正在开展水利、水电和电力行业研究项目30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专利7项,修编水利行业标准和能源行业标准规范2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院科技应用一等奖1项,入选2020和2021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2项。
张延亿,1979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土力学与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材料试验研究、水工建筑物安全评价、水工建筑物信息化等领域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负责或参加多项省部级科技攻关或重大科研项目的科技攻关工作;负责多项水闸、橡胶坝等的安全评价工作,作为技术专家参加多项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专家参加马来西亚BATANGAI水电站扩建项目、老挝南欧江七级水电站以及巴基斯坦Deg Outfall泄洪闸等国际项目的咨询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编写2本学术专著;参加1项国家标准,5项水利行业标准以及3项能源行业标准的修编工作。获得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水科院科技成果应用成果一等奖2项。
张雪东,198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助理、离心模拟试验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专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非饱和土力学,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基础理论、技术、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专题等纵向项目5项,横向课题30项,作为技术骨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7项,横向课题10项。在降雨诱发滑坡致灾机制、覆盖层中地震动传播规律及深部液化机制、土石坝坝顶加筋作用机制、深海浅表层土体力学特性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9篇,其中SCI检索期刊论文20篇,EI期刊检索论文17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参编行业规范2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邵宇,1969年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女,蒙古族。199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现就职于岩土工程研究所。
邵宇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数值计算分析研究工作,参加了水利、水电、电力行业的科研项目60多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参与编写了《水工设计手册》第二版第六卷;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院奖多项。
2012年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林兴超,1984年11月生于浙江丽水,男,汉族,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利水电高边坡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工作,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同时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锦屏一级、阿尔塔什和玉龙喀什等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咨询。结合大量水利水电高边坡工程实践,在岩体力学特性参数、稳定分析方法和锚索加固技术三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反映岩体结构特征和破坏机制的节理岩体工程力学参数定量确定方法,建立了基于极限分析上下限定理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体系,构建了能够综合考虑预应力锚索“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边坡锚固优化设计方法。并能够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将成果应用于玉龙喀什和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等大量边坡工程设计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EI论文11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3/10)、科技进步一等奖将3项(分别排名4/15、5/15和9/15),并获第十届汪闻韶院士优秀青年论文奖;分别入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 “五大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型人才。
赵宇飞,1979年4月生于山西,男,汉族,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助理、岩石室主任。现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工程实例专委会、岩石力学测试专委会委员,受聘为西安理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及河北工程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
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开展岩土材料力学特性、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技术、岩土工程智能建造及智慧水利关键技术方面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及长江三峡集团重大科研项目等重大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岩土工程智能建造及智慧水利方面,作为技术骨干及项目负责人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国水科院三型人才项目及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河南省出山店水库等工程技术服务项目30余项。多年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编及参编相关技术标准6部。研究成果被水利部作为智慧水利典型应用案例1项,智慧水利关键技术进入水利部成熟适用推广技术目录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赵剑明,197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委会常务委员及副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抗震防灾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面板坝专委会委员,曾任《岩土工程学报》、《世界地震工程》编委,世界银行技术咨询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安评技术审查专家。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土工抗震以及土动力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建立了中国水科院三维真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建立了考虑孔压扩散和消散的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和液化判别方法,建立了变形与稳定相结合、局部稳定与整体稳定相结合,基于变形、稳定和防渗体系及地基安全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和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先后负责或主要完成了近2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数十个工程中,尤其是得到了紫坪铺大坝“5.12”实际震害的验证,成果被纳入国家和行业抗震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3部,编写了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
段庆伟,1970年生,汉族,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兼任深部岩体及工程软岩专委会常务理事。
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岩土工程专业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多项,参与的水电站技术咨询项目40余项,服务内容包括水库边坡稳定,大坝坝基坝肩变形与稳定,隧洞工程,洞室群围岩稳定,水利工程下地下采煤影响评价等,多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40多篇。
梁向前,197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爆破、土动力学与抗震、岩土安全监测与评价的科研与技术服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科院院士咨询项目、水利部基建前期项目、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 等科研课题;承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筑坝材料动力特性试验和土石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科研与技术服务;承担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漳古段)工程、黄河防凌破冰、水利水电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其他行业的爆破科研与技术咨询、爆破振动及机械施工振动的环境安全影响监测与咨询评估 等。 参编行业标准5项,书籍4部,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称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温彦锋,196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大坝学会理事、灰坝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或常务委员,《岩土力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等期刊编委,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长期从事土石坝工程、工业固体废弃物贮放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先后负责或主要参加了近2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了数十个土石坝工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贮放工程的技术咨询、安全评价鉴定等工作。主编和参编了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以上奖励8项。
谢定松,1977年生,正高,硕导。2003年7月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渗流控制与渗流计算分析、燃煤电厂贮灰场、土石坝安全评价等方面研究。
在水利水电工程渗流控制、筑坝材料工程特性研究、燃煤电厂贮灰场灰水渗漏特性、利用燃煤电厂排放灰渣作为筑坝材料分级修建灰场挡灰坝、干法贮放粉煤灰技术应用研究和大坝安全鉴定等研究方面,解决了大坝工程建设和贮灰场工程建设中的多个重要技术问题。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堰塞坝溃坝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土石坝变形分析与安全控制”、世界银行资助项目“管涌机理及防治技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关键技术研究”、973计划“山区支线机场高填方变形和稳定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300m级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适应性及对策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参与编制水利行业标准5项,发明专利6项。
路威,198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基处理和基坑支护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各类科研、规划设计、咨询评估等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三门核电、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淮等工程的泵房深基坑支护设计和评估项目10项。提出的“旋喷锚杆锚固体直径控制方法”,解决了采用桩锚支护结构的复杂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质量控制难题;参加的“万家口子水电站超百米深岩溶大流量涌水封堵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开发了低pH值系列注浆材料,应用于我国首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工程建设。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译著2部,参编行业规范2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项,PCT专利实审1项。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蔡红,1968年生,汉族,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大坝安全与工程防护技术研究室主任。1991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灰坝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测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参与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基金、973、电力部(原国电公司)重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研究方向包括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技术、贮灰场防渗技术、尾矿坝安全防控技术、堰塞湖感知与探测技术以及机场高填方稳定与评价技术等。以重点项目为引领,重大工程为依托,承担了100余项横向项目,在土石坝建设方案论证、滑坡治理、渗漏探查、大坝安全评价、贮灰场与尾矿库安全防控、信息化建设、微生物改性修复和污染物运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工程中大量的疑难问题,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其它科技奖励多项,参编标准3部,发表文论70余篇,专著2部。
王振红,男,博士/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中国水科院“三型人才”基础研究型人才,现任中国水科院混凝土全过程温度应力试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①大坝/薄壁/衬砌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控防裂及智能监控;②引调水建筑物(渡槽、泵站、水闸、隧洞衬砌等)结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③混凝土真实温度应力和抗裂性能试验与仿真;④水库大坝/水闸安全评价与鉴定;⑤工程检测评估与除险加固。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技术骨干,主持或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项目、水利部行业公益专项、水利部水利安全生产信息化等10个纵向课题研究;主持了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锦屏一级、向家坝、藏木、大古、糯扎渡、旭龙、孟底沟、两河口、三河口、街需、周宁抽蓄大坝、阳江抽蓄大坝、乌干达卡鲁玛、南水北调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赞比亚下凯富峡、菲律宾WAWA、加蓬等50余项国内外重大工程的专题研究;主持了多座国内水库大坝的安全评价与鉴定工作。
截至目前,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EI检索近30篇;出版专著2部;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技术标准1部,参编混凝土温控规范2部,正在编制中国建筑行业相关标准2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奖2项;授权和实审中专利117项,其中发明专利95项;软件著作权8项;撰写科研报告60多本。
联系方式:15901201326(微信同号),QQ:18852999
邓检强,1983年生,正高,工学博士,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和水工结构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地下能源储库破坏机理与非平衡时空演化、高拱坝和边坡整体稳定与加固、水压致裂理论与技术应用、大型水工隧洞围岩和支护系统动态稳定安全评价和加固、隧洞混凝土衬砌结构优化及智能浇筑关键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人才项目等纵向项目10项,负责和参与各类大中型工程咨询和安全鉴定等横向项目20余项。迄今在国内外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4篇),获国家专利7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第八届“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创刊30周年优秀学术论文奖,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创新激励优秀论文奖。入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五大人才”计划“三型人才”——基础研究型人才,多次评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优秀工作者”。
卢正超,1969年,男,湖南邵东人,硕士,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水电)。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兼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委员会委员(2010-),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大坝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2-),中国水利学会大坝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0-),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安全监测专委会委员(2017-),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2018-)。主要从事大坝与岩土工程安全监测工作,主持了小湾大坝安全监测、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自动化集成(京津冀)、乌东德大坝施工期监测自动化等现场实施及小浪底、小湾、龙滩、丰满、白山等大坝安全监测管理分析系统研发,负责了小湾、丰满、五强溪、恰甫其海、冲乎尔、重庆江口、公伯峡、西流水、九甸峡等工程的大坝监测资料分析;作为受邀专家参加了南水北调、锦屏、溪洛渡、大岗山、瀑布沟、构皮滩、丹江口、向家坝、小湾、峡江、丰满、宝珠寺、大伙房输水、东风等工程的验收或鉴定;参编《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人员从业资格考核培训系列教材—量测类》;主编《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运行安全监测技术要求(NSBD21-2015)》,参编《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551-2012)》、《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1-201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规范(SL 49-2015)》、《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规范(SL766-2018)》等行标4项,《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 51416-2020)》、《智能水电厂大坝安全分析评估系统技术规范(GB/T 40285-2021)》等国标2项;主持翻译《岩土工程监测》,译著《奥罗维尔大坝溢洪道事故独立调查报告》《自然灾害与生活(第9版) (修订版) 》等2部任审校,主持多项行业标准英文版审查;“水库大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4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及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振泱,1985年出生,正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计算、大体积混凝土应力场计算、结构非线性有限元、结构多重屈服及损伤破坏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专著一项,参编电力行业规范一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第一发明人撰写发明专利5项,获得3项省部级奖励。
朱银邦,1967年生,正高,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结构材料研究所)副总工。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估及耐久性研究、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研究、岩体渗流及对水工建筑物的影响分析、地下结构与基础联合作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重大工程委托科研项目等40余项。获日本土木学会最优秀论文奖一次,获得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朱新民,男,1967年生,正高,注册高级项目管理师,注册总监。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中心副主任、结构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工程与材料测试技术论坛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管道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科研和咨询,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项、国家重点工程监理项目4项、省部级重点工程设计项目2项;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发改委委托可研评估项目4项;主持完成近百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鉴定、安全评价、检测认证、监测预警、修补加固等。在大型调水工程管道安全连续监测与爆管预警、管道结构安全检测和安全评价方面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完成多个大型调水工程的安全评估。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8篇,发明专利20余项,参编《岩土工程监测手册第三版》、《长距离输水管道设计与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参编国家标准2部、行业标准多部;获水力发电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
刘有志,江西高安人,男,汉族,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大坝学会大坝混凝土与岩石断裂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坝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西藏水力发电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高坝工作性态仿真与结构安全评估、水工程智能监控与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推动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防裂方法与技术推广、高坝结构仿真与安全评估、水工程智能监控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行业公益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个重点纵向课题研究,前后参与二十余项国内外包括小湾、锦屏一级、溪洛渡、乌东德和白鹤滩等300m级特高拱坝在内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累计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获省部级奖励12项,授权专利30余项,参编专著4部,规范2部。
刘毅,1979年9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工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数值模拟专委会主任委员、智能建设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多能互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设计计算分析专委会委员。2020年被评为“水电英才奖”,2019年被评为“第五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水利部授予“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高坝真实工作性态、水工结构仿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973计划专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以及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拉西瓦、黄登、丰满等十余项国内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23篇,EI53篇),授权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李炳奇,1966年3月生,正高,博导,双博士学位。于2008年作为海外优秀人才引进,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中心(结构材料研究所)总工兼诊断与加固研究室主任。担任中国力学会理事、北京力学会常务理事、力学与工程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水工结构诊断与加固研究与应用,包括:预应力结结构、边坡稳定、地质构造数字孪生、加固工法与实时预警监测、隧洞·箱涵·渡槽·坝体等高水压力伸缩缝新型结构与材料、水工建筑物表面脲基复合防护理论及新材料等。水工混凝土耐久保障防护领域的理论及材料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成果及产品应用于北京冬奥会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溪洛渡水电站等十余项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解决了技术难题。发明边坡加固的楔形等压力分散型锚索、研发突发性边坡崩滑灾害超前预警等技术,成果及产品应用于新疆下坂地水利工程、克孜尔水库、丰满水电站工程、南水北调边坡及渡槽工程、武都水库深层抗滑等工程的边坡加固及超前预警监测。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技术成果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水科院一等奖2项,日本国石川县政府金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50多篇(SCI、EI检索30余篇),出版英文合著 1 部。
李海英,1978年生,正高,硕导,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理事、民进中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长线课题(“‘十年禁渔’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专家。主要从事流域生态环境、水电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机制与评价、脆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电碳排放与微生物发生机制、鱼类资源与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先后负责或全面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咨询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研究。在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特殊地区淡水生态系统构建与水资源安全保障、流域土壤硝化作用与微生物、鱼类资源与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所提建议获国家领导批示并被评为民进中央参政议政成果一等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10项。
杨波,196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工结构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拱坝体形优化设计、混凝土坝温控防裂措施研究及混凝土坝安全评价。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完成数十座拱坝体形优化设计,其中十余座高拱坝体形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建设中;主持或参与数十座混凝土坝温控防裂措施研究与安全评价,其中十余座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坝体分缝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建设中;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及二等奖2项,省优秀设计一等奖1项。
张磊,男,1980年生,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力学和水工结构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工作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原结构材料研究所);现任西藏自治区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北京力学学会以及江苏省高性能计算专委会委员,教授级高工,可视化仿真研究室主任。张磊同志长期从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控防裂及智能监控、数字孪生工程、复杂结构非线性数值模拟仿真与安全评估、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工作。作为科技部专家参加了多次国家级项目的评审工作;作为子题负责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9项,国际项目3项,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安全鉴定工作5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10余项。负责了南水北调、柬埔寨桑河二级、锦屏、小湾、拉西瓦、功果桥、丹江口、观音岩、黄登、大华桥、杨房沟、DG、JC、TB、三河口、叶巴滩、迈湾等二十多个工程的温控防裂、智能监控以及大坝全过程工作性态研究;为水工结构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实际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多数研究成果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工作期间获得省部级奖励12项,其中特等奖3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SCI、EI收录20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规范3部,获得专利40余项。
林俊强,男,1984年8月出生,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生态环保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安全调控方面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水库生态调度、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梯级水电站安全调度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与评估等。负责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了长江、金沙江、澜沧江等流域水电开发以及丰满水电站重建等多项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工作。出版相关专著3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奖3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
周秋景,1979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工程博士,水工结构专家。现任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结构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数值模拟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委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堆石混凝土坝专委会副秘书长和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水工结构仿真分析、高坝安全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基金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专题以及三峡、小湾、向家坝、大岗山、乌东德、锦屏一级、南水北调中线、万家寨等国内重大水利水电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等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柳春娜,中共党员,博士,1985年5月出生于山东青岛,2015年7月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政策标准研究室室主任,国际水电协会中国办公室秘书长,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研究方向包括:可持续水电评价,过鱼效果监测和评估,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碳排放核算技术等。2013年工作以来,获得国际学术奖励1项,省部级学术奖励4项,主笔国家级调研报告5份,其中2份获李克强总理批示。参编行业标准2项,主持立项团体/地方标准4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或EI收录文章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省部级科技计划、大中型工程等项目27项。主持或参加应急处置工作4项。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审查省部级或大型工程项目3项,参与审查省部级或大型工程项目8项,中长期国际访问交流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交流报告9次,其中特邀报告1次,受邀担任国际会议分会论坛主席1次。
姜云辉,男,锡伯族,中共党员。200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工程安全监测研究室副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安全监测技术手段研究及应用。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了三峡、小湾、南水北调中、溪洛渡等国家重点工程科研生产项目10余项。主持或参加十余项大中型工程安全鉴定和评审。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1部,软件著作权4项,发明专利6项;水利部推广名录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2次、全国优秀工程勘察铜奖1次、全国优秀测绘工程白金奖1次。
姜付仁,1969年生,正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结构材料研究所)副总工,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水电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防汛抗旱》特邀专家、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等。主要从事防洪抗旱减灾、水利水电政策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省部级和流域机构以及国外大型项目等50余项,其中包括水利部重大课题、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前期项目、水利部基建前期项目、水利部财政课题、水利部政研项目、中央水资源费项目等项目。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封面文章9篇。出版专译著20余部约860多万字,其中主编《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6部计520万字,翻译《自然灾害与生活》(第9版及修订版)、《国际水电站运维战略与实务》、《城市化》和《地理学导论》等译著5部计330万字(均为第一译者)。获各种奖励10余次,获部领导批示1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黄涛,1978年生,正高,硕导,博士,专业为水工结构工程,水工建筑物缺陷检测与安全评估室副主任。兼任有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工混凝土建筑检测与修补加固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秘书长,大坝混凝土与岩石断裂力学专业委员。主要从事复杂水工建筑物数值计算与结构缺陷检测、安全评估相关研究工作,开发软件3维DDA程序,流形元(NMM),重力坝、拱坝等计算程序。先后主持或参加锦屏一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藏木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南水北调引调水工程、三峡升船机、北关闸等国家大型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科研项目,完成项目科研报告40余项。获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专利10项,论文著作20余篇,软件著作权6项,合编著作3部等。
崔炜,1979年生,正高工、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工),现任水电中心地下结构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委会、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库坝渗流专委会委员,兼任国家发改委、雄安新区等政府部门和华电、中建等企业的项目评审专家,交通部水运工程特邀专家,多家中文核心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水工建筑物与基础联合作用、工程区渗流、地下结构、高压管道等方面的研究。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完成水利部“948”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工程委托专题30余项。主持完成的工程咨询类科研专题来源于南水北调中线、珠江三角洲、XJ等调水工程,卡拉贝利、大石门、玉龙喀什等水利枢纽工程,西龙池、丰宁、下凯富峡等电站工程。获得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1次,参加起草行业技术标准2本,合著专著2部,取得发明专利5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
商峰,1982年生,正高,硕导,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大型输水建筑物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在PCCP断丝电磁无损检测和声光纤监测等方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著有《PCCP断丝电磁无损检测与安全评估》,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批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得日本土木学会田中论文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汪文韶院士青年论文奖、中国水利学会青年人才助力计划、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型”人才等荣誉。
隋欣,1973年生,正高,硕导,工学博士,瑞典皇家工学院和清华大学博士后,美国罗格斯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生态环境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抽水蓄能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西藏多能互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水生态学杂志》编委会委员、小水电国际标准技术委员会专家、绿色小水电示范创建与期满延续专家,中国水科院国际复合型人才。主要从事水电可持续发展、水电基地可再生能源协同开发与运行、绿色小水电、生态光伏、光伏治石降盐与农业光伏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水电基地与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全国小水电生态流量与数字孪生小水电等公共政策设计与标准制定,受水利部农水司委托负责组织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期满延续部级技术审核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编著10余部,发表SCI/EI和中文期刊等100余篇,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省部级奖励5项,获授权专利7项,主编能源行业标准2项,参编水利行业标准和生态环境行业标准各1项。
程恒,1982年生,正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室主任。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数值模拟专委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委会委员,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抗震防灾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混凝土坝、水闸、渡槽、边坡等结构性态分析与安全评估、复杂水工结构数值分析与高性能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参与三峡、南水北调、溪洛渡、锦屏一级、拉西瓦、乌东德、白鹤滩、东庄等重大工程科研咨询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编行业标准2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厅局级奖励2项。
靳甜甜,1983年生,正高,硕导,理学博士。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遥感与GIS、绿色小水电等,研究内容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河湖湿地演变与成因、绿色小水电综合效益提升等。负责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参与了澜沧江、黄河上游、金沙江、雅鲁藏布江下游等流域生态环境调查、敏感对象保护和修复等相关工作,目前致力于通过水陆研究理论、技术、方法的耦合,解决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保问题。参与编写相关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1次,获国家专利10项。
黎利兵,1973年生,正高。长期从事工程安全监测及信息化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化及智能化、工程安全监测资料分析及安全评价方法以及安全监测标准及预警研究。曾参加了国家电力公司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973项目等多个课题研究。编写了20余个工程的监测资料分析报告,主持开发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等30多个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软件。获专利1项,软著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译著1部。
王玉海,1970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兼职中国海洋学会海岸工程分会理事、国际水环境工程与研究协会(IAHR)会员等。
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水动力、泥沙输运与岸滩演变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对于强动力条件下的临底高含沙层输运规律、河口三角洲与拦门沙演变、滩槽地貌体系稳定性、人工补沙与潮滩发育演变、建筑物局部冲刷等方面都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对波流耦合作用下动力地貌演变的数值模拟技术及物理模型试验技术也有丰富的经验。完成了沿海火(核)电厂取水防沙、滩涂利用、港口航道、挡潮闸、海岸防护与修复等多项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工作。出版中、英文著作3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3篇,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
王昭艳,1974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兼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水土保持与林业生态方面的研究,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花岗岩侵蚀区水土保持植物优化组合、基于涡度相关法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红壤丘陵区生态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4部,完成行业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优秀设计一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二、三等奖各1项,其他科技奖励3项;被授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王党伟,1982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泥沙研究所水库与枢纽泥沙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及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和参与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 “十三五”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水利科技示范等重大科研项目17项,揭示了细颗粒泥沙在水库中的运动规律、研发了基于激波捕捉方法的水沙输移数学模型、研发了多项水库取水防沙技术,并完成了大量实际工程任务,解决了长江、黄河等国内外多条河流上30多座不同类型水库的泥沙淤积防治问题。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3项成果被列入水利部水利先进技术推广目录,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王崇浩,1968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河口治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河流及河口海岸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水库淤积与水沙调度、河道演变与整治、河口海岸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港口与航道控淤减淤、电厂取水防沙等问题的数值模拟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水利前期和948项目,长江三峡、向家坝、溪落渡水库,黄河小浪底、三门峡和东庄水库等,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综合治理与规划,沿海多个核电厂取排水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有关泥沙问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专著编写2部。获省部级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1项。
方春明,1965年3月生于湖南岳阳,男,汉族,1997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流泥沙运动理论与数学模型研究,率先建立了泥沙异重流立面二维数学模型,完善了泥沙异重流理论研究。提出了利用水流泥沙运动方程研究河相关系与河型问题应附加的河道边界条件,提出了不同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率先在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中考虑了弯道环流及其输沙作用,建立了可视化通用河网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变化开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三峡水库沙峰滞后于洪峰传播与细颗泥沙絮凝现象对库区输沙的影响、长江与洞庭湖及鄱阳湖关系及演变机理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大禹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中国大坝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邓安军,1976年生,正高,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水利部泥沙科学与北方河流治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疏浚协会理事,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库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创新团队骨干人员,水利部水沙冰模拟和北方河流治理创新团队核心人员。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学基础理论、泥沙模拟技术、水库泥沙淤积与调控、枢纽取水防沙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水利部技术示范项目等省部级以上及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和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黄河古贤和东庄水库、“一带一路”水电/火电等国内外重大工程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6部,软件著作权10项,授权国内国际发明专利14项,获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中国水科院第七届青年科技英才。
吉祖稳,1967年生,汉族,正高,博士学历,现任泥沙所副总工。主要从事河流动力学及水土保持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先后承担或主持过国家及水利部基础性研究项目、河道水库及取水防沙模型试验项目、水土保持技术示范及国家水利景区规划等近百项工作。在水沙环境学方面,通过多年泥沙、水土保持及环境领域的技术研究,促进了水沙运动学和生态环境学的交叉发展;在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措施研究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机理及演变规律,提出了黄河口拦门沙演变模式及其水沙阈值;在河道演变及治理措施方面,系统研究了冲积河道漫滩水流的水沙运动特点,提出了复式河道的断面分区模式及计算方法;在水库淤积及综合治理研究方面,揭示了三峡水库泥沙絮凝机理,建立了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河道河型变化的综合性判别指标,提出了多沙河流水库泥沙综合治理策略及淤损库容恢复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技术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植被覆盖与风沙侵蚀机理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变化规律,提出了防止风蚀的最佳植被配置模式。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次,2020年获第14届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
成晨,1981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水土保持工程与技术研究室职工。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科研、水土流失防治与工程咨询等研究与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2项;参与编制那曲流域和湟水流域综合规划2项,主持编制区域水土保持、水利风景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专项规划13项;主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国电投、中核核电项目、大型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水土保持咨询6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3部,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水利先进实用技术2项,参加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等评定标准制定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教育部认定为科技成果1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
刘春晶,1974年生,教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河流泥沙与治理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科院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水利量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疏浚协会水库生态疏浚与资源化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河湖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环境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特邀委员,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水库淤积工作组委员(Member,Working Group 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IAHR)。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力学与河床演变基本理论及水利水电工程有关的水力学、泥沙工程技术问题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完成多项大型水利工程技术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五大人才”计划之“创新团队”负责人。
张治昊,1974年出生,正高。长期从事黄河泥沙运动、河床演变、洪水特性、水沙调控问题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公益专项、水利部公益专项、水利部“948”项目、及其它工程泥沙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80余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3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10余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奖5项,《水利学报》优秀论文奖3项。
张晓明,1979年生,正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水保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保学会生态修复工程专业委员副主任、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分会副主任和北京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流域水沙调控等领域研究。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项目课题、“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等国家级重大项目。现主持“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风水复合侵蚀产沙过程的能量机制”、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黄河上游四川段水源涵养功能修复与保护战略研究”、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水土保持碳汇作用研究”和“黄河水沙变化的趋势性研判与新水沙下河道中水河槽维系”等课题研究。在流域侵蚀动力学过程及模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优化调控、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以及水土保持碳汇内涵-机理-测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百余篇(SCI/EI 50余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10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6项,以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陆琴,湖北钟祥人,1978年生。2000年6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港口航道及治河工程专业。现工作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库泥沙淤积控制、河道演变与治理、梯级水库水沙调控、电厂取水防沙等方面研究。作为专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技术示范、水利前期项目,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等纵向课题2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完成水库泥沙、河道泥沙、电厂取水防沙等工程泥沙研究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水科院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合作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陈绪坚,1967年10月生于湖北通山,男,汉族。现任《泥沙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学会理事。1988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任职教授级高工。
陈绪坚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河流泥沙、江河治理和数学模型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大型工程、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开发了工程河段平面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开发了工程水文泥沙分析计算绘图软件系统,研究提出了河床演变均衡稳定理论,开发了河床演变均衡稳定数学模型,提出了水沙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理论方法,开发了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出版了《河流泥沙均衡理论及其应用》、《三峡工程泥沙运动规律与模拟技术》和《黄河泥沙优化配置》等3本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2017年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2006年、2008年、2011年、2013年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
单志杰,198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国家创新联盟理事。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等重大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全国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吉林省水土保持规划,负责赣州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先后主持或主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和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近20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或参编行业标准规范5部、专著5部,获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余件,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优秀设计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评审专家、水利部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专家、国铁集团水保工程静动态验收库内专家、水土保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灌溉排水学报 审稿人等。
赵阳,1986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兼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林草生态修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归因评价、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河湖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地方水土保持技术咨询项目4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 2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参编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司局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
赵慧明,女,1982年生。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河口海岸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生态/环境泥沙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将泥沙与水体生态环境因子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新的水体泥沙研究平台,着重于生态环境系统作用下泥沙的新的性质的认识与描述,对细颗粒泥沙受微生态系统作用而导致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变化、泥沙颗粒与水体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界面机理等均进行过系统的基础研究。此外,还大量参与了各种泥沙相关的纵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进行过二维水沙水质数学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工作,研究河口海岸岸滩演变问题、河道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不同下泄量要求下的闸门调度问题、水质水量联合调度中的水质模拟等。研究成果为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健康维持等协同共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1项,国家重点实验开放基金1项,其他科研及工程项目20余项。已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6篇;获国际涉水组织优秀成果奖1项,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
胡健,教授级高工,1975年1月出生,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西九江人。1996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港口航道及治河工程专业,2002年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在南京水科院河港研究所从事河口海岸泥沙专业的研究工作;2002年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从事水沙动力学和江河泥沙治理方面的研究。
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研究,专业领域包括多沙河流演变与河道治理、灌区泥沙利用、水库泥沙、工程取水防沙、河口海岸水沙运动等方面。先后承担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国际河流岸界防护专题、科技部公益项目、水利部重点项目、水利部公益项目、水利部创新项目、中国水科院基金项目及工程泥沙问题等科研任务50余项。
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应用特等奖1次、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论文获中国水科院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二等奖1次。
出版的独著1部、合著专著1部,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会议论文10多篇,编写科研报告20多份,获得专利2项。
殷小琳,1984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水土保持工程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小流域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研究,在流域规划与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盐碱地改良、水土保持监管及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等方面取得一定创新性成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课题及北京市开放基金等4项;作为专题负责人,参与那曲流域和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编制2项;主持区域水土保持、水利风景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专项规划编制13项;主持引江济淮、西气东输、国家能源储备、山东莱阳核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咨询与评估6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7部,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水利先进实用技术2项,参加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等评定标准制定3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教育部认定为科技成果1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国水利职工思想政治研究会等奖励多项。
殷哲,1983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骨干,中国林学会水土保持专委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机理、水土保持关键参量测定方法、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野外站联盟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专题10余项,负责输气管道、水电工程、铁路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水土保持技术咨询工作,全面参与国家水土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评定标准制定,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金沙江上游等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总体规划。参与制定标准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8篇),出版专著4部,获批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3项,水利部实用技术推广证书3项。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郭庆超,1965年生,正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所长、水利部泥沙科学与北方河流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泥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水库泥沙处理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泥沙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水库泥沙与调度运用、河床演变与河道治理、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擅长水库泥沙淤积和河床冲淤演变数值模拟;提出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临界含沙量和中水河槽塑造与维持措施等在黄河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实;提出的包括大规模河道疏浚的淮河综合治理措施,为根治淮河洪涝灾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填补了塔里木河和松花江干流河道挟沙能力公式、金沙江下游河道推移质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几十座水库的泥沙问题解决和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主持和承担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被授予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第十届钱宁泥沙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称号。
焦剑,1983年生,正高。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在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治理和修复等方面取得显著技术成果,并将其与水利工程设计咨询工作相结合,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流域和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水资源利用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咨询、设计、规划等项目30余项,主持完成水利部先进技术推广1项,以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完成的3项科技成果被水利部列为技术推广或示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一发明人或主要贡献者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均被SCI、EI或核心期刊收录),以第一著者或主要著者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地方标准4项。
王志刚:男,1985年生,山西晋中人,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高速水流与流激振动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高速水流水力学、城市水力学、泵站流道水力学及流速流量测量技术。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等纵向科研项目近10项;主持了国内外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大调配水工程及市政工程相关的科研咨询项目30余项,参与了包括白鹤滩在内的多项国内重大水电工程的水力学原型观测,开展了包括三角形剖面堰、薄壁堰、巴歇尔槽等多种型式堰槽的测流性能研究以及基于超声时差法的明渠测流方法和测流性能研究。参编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参编行业规范2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王涛,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力控制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力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冰工程学组副主任、北京市水影响评估中心项目评审专家、南水北调集团项目评审专家、国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国内外多家行业顶级期刊评审专家、郑州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
主要从事河渠冰情预报、冰水动力学、水灾害防治、引调水工程水力控制和泄排水建筑物风险防控等领域研究。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专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项目子专题、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2023年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资助。因“河渠冰情监测预报与冰凌灾害防治”、“引调水工程水力控制”、“泄排水建筑物泄洪消能和风险防控”领域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次,其中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奖3项,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近80项、美国专利1项,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主要集中于国内外行业顶级期刊。
白音包力皋,蒙古族,1972年2月生,2006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生态水力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副总工,兼亚洲河流生态修复网络(ARRN)秘书长;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河流生态修复、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领域联合研究小组中方牵头人;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产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副理事长兼水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生态水力学方面的研究,在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水系规划及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鱼类行为习性及鱼道水力学等方面开展了基础和应用性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GEF国际合作项目、欧盟伙伴工具(PI项目)项目、973计划项目、亚洲区域合作专项、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外国专家局重点项目、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以及相关横向科研课题近80项,编写国家、行业和团体技术标准7部,获得发明专利23项,合作出版专著(或译著)13部,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
刘慧,女,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导。现任河流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委员、北京生态修复学会水生态修复专委会委员。2007年获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学位,2013年获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水文水动力模拟、生态水文、国际河流、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澜湄合作基金项目、亚洲区域合作基金项目,以及水利工程影响评估等科研攻关项目十余项。在Journal of Hydrology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3部、译著1部;取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4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1部。
孙双科,1966年生于河南南阳,男,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与日本九州大学(联合培养),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副总工,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大坝学会过鱼设施专委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水力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大型水电站科研课题100余项,在高坝泄洪消能、泄洪雾化、掺气减蚀、竖缝式鱼道、分层取水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若干创新性成果,解决了大量工程实际问题,获得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9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次。
李陆军,1981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冷却塔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冷却塔工艺理论、冷却塔三维流场数值模拟、冷却塔模型试验、冷却塔节水、空冷散热器冷却性能、废液蒸发排放技术、热工水力学等领域研究,自2011年以来,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重大专项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大型火电、核电工程水力学、流体力学等领域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项目20多项,主笔撰写科研报告40余部,独自出版专著1本,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编制行业标准3个、及企业内部标准1项,获得核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60周年产品类优秀成果奖1项。
李想,男,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水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2012-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2019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流域梯级水库调度(包括发电、防洪、供水、生态等多目标调度,水-能源-粮食-生态纽带关系,水-光-风-储多能互补)、全球变化下的水安全、水力学及生态水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主要研究骨干,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水利、外交、地方省厅等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等30余项。开展了长江三峡、葛洲坝,清江水布娅、隔河岩、高坝洲,黄河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大通河纳子峡、石头峡等50余座重点水库工程的调度研究工作,成果得到应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国家、地方、团体标准5部,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推广应用成果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应用成果一等奖1项、理论成果二等奖1项、青年学术交流报告二等奖1项,中国科协、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协会等优秀论文奖励4项。受聘青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会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电集团科技项目等评审专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等期刊青年编委,长期为10余个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审稿。
张文远,198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导,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金属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工结构流激振动、高速水流掺气减蚀、泄洪消能和通航建筑物水力学相关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主持和参与了向家坝、白鹤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二滩、小浪底、观音岩、紫坪铺、糯扎渡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以及原型观测研究和相关规范编写。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国网新源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撰写专著1部,参与规范修订与编写3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10余项。
张宏伟:男,1970年生,汉族,甘肃通渭人,工学博士,正高,硕士生导师。现任高速水流与流激振动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水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城市水力学及火\核电相关流动与传热,具有丰富的工程水力学及计算流体力学经验,在高速水流、水气两相流数值模拟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专题或子题负责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建设项目多项。主持完成锦屏一级、溪洛渡等大型工程水工模型试验,在掺气减蚀技术和泄洪消能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解决了大量工程实际问题。主持参与白鹤滩、溪洛渡、紫坪铺、小浪底等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力学原型观测,主持完成城市深层排水系统水力学问题相关纵横向课题多项,负责完成了多项水库分层取水、抽水蓄能电站水力学、通航水力学、火核电温排水/低放废液排放及空冷塔的数值模拟工作。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参编规范4部,获国家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广东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一等奖1项、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二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张蕊,1978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涉及泄水建筑物流激振动、高速水流泄泄洪效能、空化空蚀、抽水蓄能电站水力学及升船机等。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解决了三峡、锦屏、溪洛渡、向家坝、小浪底、景洪、小湾、观音岩、引江济淮等国内外数十个大型水电工程闸门、泄水建筑物的高速水流引起的水力学问题以及升船机关键技术问题。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1本、参与编写行业标准2部、获得发明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陈小莉,女,1980年10月生,湖北天门人,正高级工程师。2003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08年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水力学研究所副总工,兼冷却水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领域为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环境水力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输移扩散,取、排水口局部水力学及泥沙问题,电厂温排水遥感监测与后评估,光伏电站对水温影响研究。提出了地表水环境中污染物排放近远区耦合数学模型;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原型观测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滨海温排水后评估方法体系建立;开展了内陆核电基于来流条件的污染物动态排放控制优化方法研究;提出了水上光伏对水面热通量及水温影响的理论机制及计算方法。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保护部公益项目、水利部行业专项等纵向课题研究,负责完成近20项滨海及内陆大型火、核电,光伏电站工程项目课题。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 部,获得发明专利8项,参编行业标准1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获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应用二等奖2项。2021年入选中国水利水电科研究院五大人才技术研发型人才项目。
陈文学,1965年8月生于湖北,男,汉族,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家,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长。陈文学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水工水力学领域,结合理论研究、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深入分析了高水头、大流量泄水建筑物的掺气减蚀和流激振动问题,分析了掺气水流掺气浓度缩尺效应机理,提出了多种掺气减蚀体型,为高水头泄水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长距离调水工程领域,深入研究了输水系统的水力特性,提出了高效的明渠输水系统控制算法,为大型输水工程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生态水力学领域,开展了生态护岸技术的研究,为生态护岸材料标准的提供了科学依据。发表论文80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陈兴茹,1978年11月生于黑龙江,女,汉族,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城市河流治理的相关理论、实践和水资源管理研究。在河流泥沙管理、生态水力学、河流生态修复、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城市水系规划以及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和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全球环境基金、环保部、水利部水利科技推广和中国水科院重点专项以及若干地方财政项目的研究工作,解决了南水北调、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以及我国河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问题,主笔编写多项水利部取用水监管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划、实施方案等。出版专著5部,译著2部,编写水利部技术规范6部,取得发明专利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
郑铁刚,1983年生,教高,硕导,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现任《Sustainability》编委,《水电能源科学》编委,《人民珠江》编委,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过鱼设施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水力学与生态保护领域的物理试验、数值计算及原型观测研究,包括水利水电工程泄洪消能、渠道水力学、分层取水、过鱼设施、工程效果评估以及流量在线检测等研究方向。负责完成了国内20余座过鱼设施的科研与效果评估工作,攻克了高水头、水位大变幅的鱼道设计难题,全面参与了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涉及的生态水力学问题研究,提出了自浮动式分层取水方案用于出山店水库取水设施补建,解决了白鹤滩、向家坝、黄登等大型水电站泄洪消能关键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等80余项,在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Journal of Hydrology、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行业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EI检索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编写标准1部,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赵懿珺,1975年生,教高,博导,现任水力学所冷却水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副主任,北京环境物理研究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与海平面专业委员会委员。1999年4月进入中国水科院工作,主要从事与火/核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相关的水工水力学、环境水力学及生态水力学研究。参加工作以来,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包括国家重大火/核电厂取排水工程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核电重大科技专项、国防科工局后处理专项、水利部水资源专项、国电公司重点科技项目、中国水科院重点科研专项、仪器设备研发项目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为阳江核电、台山核电、太平岭核电、岭澳核电、防城港核电、红沿河核电、海阳核电、三澳核电、昌江核电、湖北咸宁核电、大唐华银核电、北海能源基地项目、钦州电厂、孟加拉巴瑞萨电站、菲律宾马伊万斯电站等国内外数十座大型火核电工程提供科研服务,科研成果被广泛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笔撰写科研报告40余份、出版专著2部、核心刊源以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完成了《冷却水工程水力、热力模拟技术规程》、《核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柳海涛:1971年生人,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包括水工水力学、河道水力学及生态水力等,负责完成国家级及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科研项目6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子专题项目10项、大型水电站关键水力学专题研究项目40多项。在水利工程泄洪消能、雾化溅水、分层取水、河流泥沙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目前担任《水利水电技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刊物审稿人,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及会议录上发表论文70多篇,SCI/EI检索20余篇。获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一等奖4项。
秦晓,1980年生,正高。主要从事火\核电厂的温排水和液态流出物数值模拟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泵房流道水力学、排水消能、排水消泡、粒子运动轨迹模拟、取水安全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一部团体标准的编制,出版一本专业书籍,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一项,院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申请专利8项。负责和参与了40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科研报告60余份。
郭新蕾,1980年12月生于湖北竹溪,男,汉族,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水力学所副所长,担任IAHR冰工程专委会执委、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第十届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第八届副秘书长、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水利学报等期刊编委。郭新蕾教高主要从事河冰水力学与水力控制机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大型工程的水力学问题研究项目。构建了多项管涵明渠长距离有压、无压输水系统复杂流动水力仿真模型及控制技术,应用于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的调度运行中,为冰期输水提供了直接支撑;识别了河渠冰凌生消演变的影响因子,创建了含冰凌生消全过程的冰水动力学模型,据此提出了防冰减灾的科学判据与调控方法,并应用于黄河、黑龙江等北方河流的冰凌灾害防治中,成效显著。发表SCI/EI论文90篇,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项、美国专利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9项,其中牵头1项省部级一等奖。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获第六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当选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常委。
崔巍,1979年12月生于河南省焦作市,男,汉族,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2016年至2017年美国乔治亚大学访问学者。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硕士生导师,IAHR学会会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委员,北京生态修复学会会员。崔巍教高主要从事输水工程水力控制、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领域研究。多年从事南水北调中线等输水工程运行控制研究,提出的闸门群控制算法和应急运行集散控制技术得到工程应用。承担众多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小河流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河长制等相关科研与实践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3项,参与国家973、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多项。撰写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2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文章20篇,国际会议论文10篇。获水力发电科技奖一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水利部大禹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技奖一等奖3项。获第四届全国水力学及水利信息学大会优秀论文奖。
韩瑞,1986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中国大坝学会过鱼设施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委员兼任秘书,国家能源局冷源安全专家。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生态效应、河流生态健康、核电取排水关键技术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3项、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项活动择优资助项目1项等,作为第二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2018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9年入选国家能源局冷源安全专家智库。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励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国际生态信息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中国水科院代表性成果2项,中国水科院青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1部、标准1部。
穆祥鹏,男,1979年生,教高,博导。200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河流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及过鱼设施专委会秘书长、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及水生态修复专委会秘书长。
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的研究。在调水工程水力学方面,形成了长距离输水渠道冰期水力控制理论体系,破解了冰期与非冰期过渡时间长、冰凌下潜引发冰塞、水位波动导致冰盖破碎、束窄断面冰凌卡堵等冰期运行难题,囊括了冰盖下输水和冰水二相流输水两种模式,涵盖了冰期输水全过程,为冰期安全、高效输水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在生态水力学方面,创新了水工水力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过鱼设施水力学研究方法,揭示了水动力对于鱼类上溯游泳行为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含柔性植被河道的通用等效曼宁糙率公式;基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展了城市河流的系统治理理论,先后完成城市河流综合治理项目2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9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中国水科院第九届“科技英才”称号。
王湛,性别男,民族汉族,职称正高级工程师。2009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目前担任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科贸分公司经理(职务),主要从事低水头拦水坝、水工建筑物潜水防冰设备、水处理设备等相关水利技术产品的设计、监造、施工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合页闸系统分析与计算、城市水污染防治措施等。工作以来,作为主要主持人参与了孟加拉农业发展部Bohora、Harbang灌溉EPC工程,山东龙口黄河营合页闸供货与安装工程、泰国Laiva、Khao、Sadao等蓄水灌溉工程项目,铁道部、北京矿冶研究院等社区中水处理项目,其中“整体式合页活动闸技术”被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给予高分评价,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被列入水利部推广目录。作为主编人编写了《液压闸门系统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液压升降坝设计标准》等2部标准规范,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共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
邓中俊,198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硕士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科集团公司检测与评价事业部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量测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工建筑物隐患检测与评价、大坝安全监测及水利数字孪生等领域应用研究。主编《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诊断技术及应用》、参编《堤防隐患及渗漏无损检测技术与仪器》等专著。发表EI、中文核心、国际会议等专业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7项,水利行业工法3项,主编及参编行标《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规程》、团标《水工建筑物水下检测技术导则》规范等3项。
作为课题负责人或项目骨干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十三五”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以及省部级科研、规划、咨询及检测项目60余项。参与开发的矩形小回线源瞬变电磁堤坝隐患探测系统、稳态表面波检测诊断系统、水下隐患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二滩、南水北调、尼尔基、西藏旁多、满拉、拉洛等10多个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荣获西藏自治区科技奖、水科院科技奖多项,被授予水利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田冬成,1969年7月生于湖北,男,汉族,工程安全监测专家,中共党员。1992年6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系(现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班经济学专业毕业。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科集团公司工程运行安全信息部总工程师。田冬成教高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它行业土木工程安全监测的技术研究、工程施工、自动化系统集成、数据整编分析、软件开发、工程咨询等工作,主持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云南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重力坝等监测系统采集软件和监测信息管理软件。担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江口水电站、德泽水库枢纽等十余个大中型工程安全监测项目的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创新并应用面板挠度、边坡内部变形、土石坝内部变形、自动化监测集成工艺优化等监测新技术,大幅提升施工工效,应用成果符合工程运行规律。目前致力于整合和挖掘数字孪生工程监测数据底板,开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水库安全信息共享云平台建设与服务,提供安全监测监控数据信息的深度整合与个性化服务。已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
邢占清,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灌浆理论、防渗堵漏、风电基础结构评估、混凝土基础检测、基础缺陷修复等领域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各类科研、规划设计、咨询、施工等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水利部技术示范项目1项。“宽大裂(孔)隙堵漏灌浆成套技术”解决了宽大裂(孔)隙堵漏技术难题,成果被水利部国科司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入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60周年“60项优秀成果奖”;“大埋深隧洞强富水地层超高压预注浆和高压突/涌水快速处理”形成了针对不同流速的抗水流稀释快速封堵系列材料,研发了关键灌浆设备,成果得到了业内院士、知名专家的认可。负责并完成了30多个风电场风机基础检测、评估、加固工作,解决了200余台风机基础混凝土强度低、完整性差的难题,推动了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作为主要编写人编写了《水工建筑物水泥基灌浆材料试验规程》、《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等规程规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专著3部。
孙建会,1972年11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科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监测事业部主任。先后获得了项目管理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师、质量检测工程师和国家质量体系评审员等多项资格证书。孙建会同志先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评价、鉴定和安全监测等科研、管理和开发工作。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安全监测施工及技术研究项目、流域大中型工程安全监测项目设计方案、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硬件及软件开发与应用、水利水电行业及大型企业安全监测规范编制、省部级工程安全监控管理办法编写等工作。主持或参与编写重要科研成果及安全评价、鉴定和分析报告等近百余份,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专业论文多篇,其中EI检索的有十余篇,出版有关安全监测技术的专著4部。取得有关监测仪器、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得有关监测、监控及系统集成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十余项。2013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丽丽,1983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导,现任北京中水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设研中心副总工。主要从事水利信息化、水库预报和调度、水资源配置等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作为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二五”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省部级水利信息化设计和实施项目、重点工程水资源调度项目等20余项,获水力发电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先进实用技术推广3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译著)4部,参与地方标准编写1项。
陈柳,1983年生,吉林白城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工学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水科工程集团公司工程设计研究中心机电部常务副经理,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水电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陈柳正高长期从事水轮机、水泵水轮机及水电站机电设备相关科研和技术咨询工作,致力于机组和结构部件特性、模型试验和原型试验等领域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完成拉西瓦、亭子口、猴子岩等大型水电站及黑麋峰、深圳、琼中、阳江、蒲石河、仙居、十三陵、白山、丰宁、天池等抽水蓄能电站设备科研、咨询项目数十项,获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项,参编行业标准1项,合著水轮发电机组稳定性相关著作2部,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姜明利,男,1969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中水科工程集团总公司设计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电站技术咨询、电站机组稳定性测试分析、水电站机电设备成套、水电站机电设计等工作。参与编写并出版专著两部、参与编写并发布行业标准一部、发表论文十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与完成重点科技项目十余项并顺利通过鉴定。完成的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娄鹏,1967年10月生,男,汉族,水工结构专业,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9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科集团公司工程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注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北京市评标专家。长期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和工程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和D4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历任云南省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平顶山配套工程、北京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污水管网工程、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工程、雄安新区南拒马河防洪治理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的总监、副总监。参与云南省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600m高边坡的治理。主持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防洪评价、平谷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咨询项目。主持完成湖南浯溪水电站等20余座水库大坝和水闸的安全评价。完成邯郸市峰峰矿区滏阳河橡胶坝工程、密云水库第三溢洪道启闭机改造工程等设计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8部,参编规程2项,获得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1971年5月生于安徽,男,汉族,工程质量检测与安全监测专家,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1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中水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姚成林教授长期从事工程质量检测与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创建堤坝隐患综合探测系统、稳态表面波混凝土建筑物裂缝深度检测、GNSS大坝变形监测等多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环保、资源等部门。为三峡、南水北调、藏木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支撑,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科研和工程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支撑项目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0余项。荣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水利部优秀“援藏干部”、水利部“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十佳青年”等称号。在国际、国内发表有价值的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本,主编或参与编制规程规范4项,获实用新型专利四项。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作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次生灾害专家和水利部抗震救灾专家先后前往四川唐家山堰塞湖和陕西汉中灾区抗震救灾。
秦景,1984年生,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科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工程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及技术咨询、防洪减灾技术研发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200余项水文水资源技术咨询和水利工程设计项目,合同额累计约1.2亿元。项目类别包括:省市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区域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专项规划、水资源节约管理政策研究、水利信息化技术咨询、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水旱灾害风险普查等。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6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国家标准3项,获得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贾永梅,1975年生,教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科集团公司检测与评价事业部总工,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量测技术专委会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检测仪器开发、工程质量现场检测和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安全评价等工作。在堤坝渗漏隐患及内部缺陷探测方面进行了多项科技创新,提出利用综合物理探测技术解决堤坝及围堰的渗漏隐患及内部缺陷定位探测,提高了堤坝隐患探测结果解读的准确性,减少误判,为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应用于国内外六十余项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主持参加科研和工程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工法1项;出版专著1本;参与编写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各1项。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黄立维,198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科集团公司土木工程部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锚固与注浆分会委员。主要从事灌浆材料及配套工艺研发、灌浆自动监控与灌浆效果分析评价,特殊地基和建筑物的防渗、堵漏、加固(包括设计、咨询、技术服务及工程施工)、以及海上风机基础的研究及应用等工作。坚持以科研与工程相结合,立足于工程,服务于工程,在解决各类特殊地基的防渗、隧洞及岩溶地区堵漏、混凝土等缺陷的修复加固等业务上具有丰富的组织和实施经验,积累了广泛的经验,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和业绩。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各类相关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SCI3篇),申请国家专利10余件,获省部级奖励1项,行业工法1项,参编行业规范2部,主编参编论著3部,多项研究成果被省部级主管部门采纳,并得到成功应用。
符平,1975年8月生于湖南永顺,男,土家族,中共党员,从事基础防渗加固的研究工作。2011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学研究院中水科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土木工程部主任,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锚固与注浆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符平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参加各类科研及生产项目百余项,在基础灌浆理论、灌浆封堵材料和灌浆工艺以及深厚覆盖层防渗墙等基础防渗与加固技术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解决了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国内期刊、国内外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参编论著3部,参编行业规范3部。
王万鹏,1977年05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机电装备事业部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力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能源行业小水电机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水电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力机械的开发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专题项目,水利部、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研制的高效节能混流泵及高比速整装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了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多个国际水电站机电设备EPC工程建设项目,均已成功投入商业运行,不但将中国的先进水电技术输出到多个国家,也为我国水电设备制造行业“走出去”、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参加编写国家标准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王桂平,女,196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电力行业水电站自动化标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兼信息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自动化与信息化专业研发工作,带领团队研发了H9000/iP9000水利水电智能一体化平台,成功应用于三峡、白鹤滩等国内外400多个水电站、梯级集控中心等控制系统,近年来积极开展抽水蓄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控制技术及优化调度的研究以及数字孪生工程的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主编行业标准3部。获水利部直属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60周年“巾帼建功奖”。
文正国,男,汉族,197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程总监,长期从事水利水电领域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工作。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加了H9000V4.0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和总体设计师带领团队主持开发了最新一代自动化系统产品iP9000智能对象一体化平台(H9000V6),对工业实时控制系统的需求、架构设计及水电厂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趋势有较深的理解。作为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长江三峡右岸电站、三峡地下电站、向家坝电站和东北白山电站、四川瀑布沟电站等多个特大型电站及其它大中型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开发研制与工程实施任务,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参与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写,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邓小刚,男,汉族,1976年出生于江西,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2001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学士学位。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控系统事业部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委员。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自动化监控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和实施、项目管理等工作。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完成了H9000计算机监控系统现地LCU的程序设计和开发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完成了三峡左岸监控系统改造、云南梨园、吉林白山、湖南五强溪、江西峡江、西藏旁多、青海积石峡、江西信江航运枢纽、重庆江口等多个重大水电工程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泵站、灌区和污水处理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开发研制与工程实施工作。获得省部级集成创新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水科院应用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被授予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项目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参与编写行业标准2项,参编专著1部,发表论文近20篇。
刘晓波,男,1965年4月出生,硕士,正高级工程师,专业三级技术岗位,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工及监控系统事业部副总工,从2004年12月-至今开始担任中水科技公司监事。2010年6月份-至今担任电力行业水电站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17)秘书长,2019年10月起,担任中电联智能联合工作组成员。
主要从事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梯级水电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研究,主要从事水电厂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研究,主要从事水电厂自动化及现地控制技术研究,主要从事水电厂自动化标准化技术研究。编写行业标准15项(其中主编7项,参编8项),公开发表论文50篇(其中国际会议4篇,核心期刊2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2篇,完成重要研究报告有7篇。主持完成11项大中型水电工程计算机监控系统研制开发、投运,参加完成了九五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水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完成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于2012年、2015年两次获评电力标准化先进个人称号。
李铁友,1972年10月生于河北,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水电设备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泵及泵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李铁友长期从事水力机械的开发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专题项目,水利部、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及试验项目,研制的高效节能混流泵及离心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山西万家寨引黄等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火电厂循环水系统;开发研究的水轮机泥沙磨损性能预估技术,已应用于三峡、三门峡等电站,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持了多个国际水电站机电设备EPC工程建设,均已成功投入商业运行,为我国水电设备制造行业“走出去”、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参加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水力机械浑水模型验收试验的行业标准并颁布实施,发表论文30余篇,合编著作1部,曾获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7项。
杨春霞,1975年10月出生,女,汉族,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99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控系统事业部副主任。一直从事水利水电自动化的理论研究、系统研发和工程实践的工作,是H9000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开发人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巨型发电机实时数据采集与控制技术研究》,2009年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长江三峡工程右岸及地下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项目,该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首次成功实现国产700MW机组自动化控制及商业化稳定运行的监控系统,推动了我国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发展。项目获得水利部2010年度大禹奖一等奖。担任“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项目经理,该项目获得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12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溪洛渡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及主设备在线监测趋势分析系统》的建设,完成巨型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部分的设计开发调试。作为主要骨干参加《金沙江下游梯级成都区调中心电调自动化系统》,项目成果获2016年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作为主要编写者完成中电联行业标准《700MW及以上机组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编写。公开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负责多项国外计算机监控系统工程合同,目前作为项目经理正在全力以赴执行三峡巴西伊利亚朱比亚电站改造工程2包项目。
何飞跃,197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控系统事业部副主任。任IEEE PES风电/光伏技术委员会(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分委会理事。
主要从事新能源调度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能量管理系统等领域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信息支持子系统”,参加国家863项目“间歇式能源发电多时空尺度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参加国家电网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功率预测系统开发。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论文8篇)。获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完成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
张卫君,1980年7月生于湖北,男,汉族,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控系统事业部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智能与智慧化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自动化监控、数字孪生及智能化的研究与应用,主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现实仿真系统开发,形成产品并成功应用到瀑布沟智慧电厂建设、南网双调培评中心、信江航运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南网仿真测试平台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三峡左岸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三峡梯调电调自动化系统改造、南网双调集控系统建设等监控系统重大工程以及国产自主可控等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奖6项,编写行业标准3项,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7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
张巧惠,1967年11月生于河南,女,汉族,正高级工程师。1992年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于日本山梨大学计算机及媒体情报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新能源领域的自动化及信息化研究。研发了水利水电工程自动监视与控制系统平台系列软件,已广泛应用于水利枢纽工程、集控调度中心、调水工程、水力发电工程、光伏、风电等能源行业自动控制领域,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负责完成了云南梨园、西藏旁多、江西峡江等多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综合自动化项目。在三维数字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智慧水利水电工程、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培训仿真等方面研究了整体解决方案,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提高工程的运维管理水平。
对计算机人机交互高新技术有深入研究,解决了视线、语音作为新的计算机输入方式的技术难题,得到同行专家认可。对计算机人机界面、智能多通道交互系统、虚拟现实、信息系统安全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在国际著名学术团体ACM,IEEE的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张治宇,男,汉族,1967年出生于山西省,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学士学位,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调速器事业部副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电厂水轮机调速器及水电厂自动化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完成部级项目3项,其中“CVT-XX全容错直接数字控制水轮机调速器机械液压柜的研制”已通过水利部科学成果鉴定,获2004年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005年度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三峡葛洲坝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等600多家水电站调速器升级改造。完成六项行业标准编制。在省部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16篇,编写了《新编液压工程手册》。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张建光,1971年10月生于云南,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本科学历。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机械实验室总工。
张建光长期从事水力机械模型测试技术的研究和测试装备的研制工作,设计并建成了国际领先的水力机械模型清水测试系统、水力机械模型浑水测试系统、冲击式水轮机模型测试系统以及我国最先进的泥沙磨损测试系统。先后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省部级纵向项目、国家重大水电项目的方案论证与技术咨询工作30余项,攻克了水力机械模型测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了重点科技项目的攻关能力,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水电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出版专著1部,编制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1项,发表论文20多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张建明 男,1966年2月生于浙江上虞,正高级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现为兰州理工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1991年从该校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轮机调节系统的科研与产品开发工作。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控制设备专委会调速器学组秘书长、电力行业水电站自动化设备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水轮机标准化委员会控制设备分委会副主任委员、能源行业小水电机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研究先进控制理论与现代液压技术在水轮机调节中的应用,将现代液压的逻辑插装技术成功应用于水轮机调节系统,并与现代先进的微机控制及电子技术相结合,该技术在水轮机调节系统中的出现为该领域的发展开辟广泛的前景,使其发展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1项,参与或主持部攻关项目3项、横向开发项目数十项,在省部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32篇。这些科研成果大部分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国内外水电站得到广泛应用。获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电力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取得国家专利4项。
主持及参与了一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程的编写、修订与贯彻工作,已发布13项标准;并参与了4部专著的编写工作。
张海平,1971年2月生于浙江,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机械实验室主任,兼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水电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海平长期从事水力机械模型测试技术的研究和测试装备的研制工作,建成了国际领先的水力机械模型清水测试系统和我国特有的水力机械模型浑水测试系统。先后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省部级纵向项目、国家重大水电项目的方案论证与技术咨询工作30余项,攻克了水力机械模型测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了重点科技项目的攻关能力,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水电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出版专著1部,编制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35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
张煦,198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工。长期从事水利水电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发及项目管理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白鹤滩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三峡左岸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淮河蚌埠闸综合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工程实施,完成多个省部级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完成水利部“十四五”规划专题研究1项、智慧水利总体方案专题研究1项,“iP9000 一体化平台的水利枢纽智能管控解决方案”被水利部评为智慧水利优秀解决方案。获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2部,参与编写行业标准3项,获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7项。
陆玉忠,男,汉族,1965年6月出生于江苏南通,正高级工程师。1990年7月毕业干河海大学,获陆地水文专业学士学位。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水情水调事业部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文预报、水库调度与发电运行方面的技术研究。研发的“基干气陆耦合的多模型多模式洪水联合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经专家鉴定属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开发的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水调自动化系统系列产品和电网水电在线预报调度智能决策系统,取得FFRS、SD2008、SD3000、TSD3000、SD4000、HF9000等多项;软件著作权,已推广应用到全国一百多个水电厂、水电集控中心和发电管理部门;创新研发了梯级水库群实时优化调度模型及其软件系统,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汉江、红水河等多个流域成功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获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它科技奖5项,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6项,被水利部推广中心列为科技推广成果2项,参编水利标准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多篇。
陈莹,女,1983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硕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机械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水力机械模型测试技术的研究工作,完成国际领先水平的水力机械测试研究平台建设,清水测试的系统中已完成国家重大水电工程项目的论证咨询工作30余项,研制完成冲击式水轮机测试平台,先后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向1项,研究和测试涉及水力机械的模型浑水特性研究,浑水特性试验技术、大型水电工程水轮机组性能试验预估、水力机械的空化超声监测等方面。出版专著(合著)2本,申请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及参与编写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水科院科技进步应用特等奖1项。
周叶,1980年9月出生于湖北麻城,男,汉族,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机组运行保障事业部主任,水电站水力设备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SAC/TC175全国水轮机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检验检测专委会委员,IEC/TC4/WG38(水电机组振动评价)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IEC/TC4/MT28(水力机械性能验收试验)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2022年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称号。
带领团队完成多项水电机组状态监测与诊断相关的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近年来多次前往“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几内亚、苏丹、马来西亚、泰国、科特迪瓦、土耳其、哥斯达黎加、智利、老挝、乌干达等水电工程现场,完成20多个国家的水电机组参数、性能测试和移交验收工作。国内带领团队开展绩溪、沂蒙、丰宁等多个抽水蓄能电站水轮发电机组验收性能试验检测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71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15篇,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主参编标准4部,获得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0项。
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电力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奖一等奖2项,水科院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
赵勇飞,1979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控系统事业部副主任,智能与智慧化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自动化领域研究与应用,主持了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自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并负责建设了长龙山、阳江、清远、惠州等抽水蓄能电站自动控制系统;承担了黄登、大华桥、安康、葛洲坝、洪江、碗米坡、龙头石、沙湾、青铜峡、东风、越南斯雷博克4A等多个30多个大中型常规水电站监控系统建设。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写行业标准4部,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胡宇丰,1969年11月生于江苏江阴,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三级),水文水资源专业。1991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胡宇丰长期从事水文模型、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方面的研究。在水文预报研究方面,通过对各水文预报模型和水库调度有机结合,开发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基于气陆耦合的多模型多模式洪水联合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在水调自动化研究方面,研制开发了单级和梯级水调自动化系统,并在国内一百多个水电站广泛应用,并取得多项软件著作权。在水库调度研究方面,开发了常规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模型、优化梯级水库群实时优化调度模型及其软件系统,在国内多个大中型水库得到成功应用,为流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撑。
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参与标准编写3项;被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列为水利先进实用科技重点推广成果2项。
段振国,1965年12月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业副总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段振国主要从事水电站综合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水电群控制系统技术、优化调度技术;新能源集控技术方面开发和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电力公司重点科技项目等多项课题;主持完成若干项国内外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应用技术项目,解决多项重大工程关键性的复杂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白山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三峡集团、国家电投等发电集团公司,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发表论文40篇,编写水利行业技术标准1项;编写水利行业规范性文件1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
袁宏,1968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科技质量部主任。主要从事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理论研究、系统研发和工程实践的工作,是H9000系列计算机监控系统核心研发人员之一。主持的《白山大型梯级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获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长江三峡工程右岸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编了电力行业标准DL/T 321-2012《水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与厂内设备及系统通信技术规定》、DL/T 822《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试验验收规程》和《水力发电厂智能监控技术》。
郭易,1973年5月生于北京,男,汉族,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情测报与水库调度技术研究,1996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水情水调事业部主任。
郭易长期从事水情测报、水库调度技术研究与应用,参加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计划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研发工作,主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形成HR9000等系列产品并成功应用于一百多个大中型水库,为其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水利部科技推广成果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项,软件著作权6项,参编行业标准3个,撰写专著4部,公开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龚传利,1975年11月生于湖北,男,汉族,中共党员,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控系统事业部总工,博士,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电站和新能源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是H9000系列计算机监控系统核心研发人员之一,为监控专业建设、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主持研发的水电站自动发电控制、自动电压控制和水电站经济运行软件包,广泛应用于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峡成都集控、三峡昆明集控、五凌电力等国内大型电站和集控计算机监控系统,并主持多个大型流域集控和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水光互补研究项目,在龙羊峡大规模水光互补电站实现示范应用,填补国内外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在杂志、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四十余篇论文,其中EI收录11篇,作为主编之一完成专著2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第一作者主持编写中电联行业标准2项,作为主要编写者编写中电联行业标准3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奖一等奖一项,省部级三等奖3项,中国水科院特等奖3项,二等奖1项,二等奖4项。
韩长霖,198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水科技党总支委员。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信息化专委会秘书长、智慧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梯级调度控制专委会委员、自动化专委会委员,IEC/TC4/WG40工作组成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五大人才”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五大人才”三型人才。“科创中国”水风光多能互补产业科技服务团团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创业导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流域梯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发。H9000/iP9000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开发骨干成员,先后参加了装机世界排名前十的三峡电站、白鹤滩电站、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世界装机最大的三个梯级集控中心电调自动化系统研制和投运工作。
金沙江下游巨型电站群远方“调控一体化”控制系统,分别获得2016年获得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发明专利6项,编写行业标准3部、团体标准2部,获得7项软件著作权。
廖翠林,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力机械流动理论、优化设计及工程应用等领域研究。作为技术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潜水轴流泵水力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离心泵系统压力脉动与水力激振特性研究”、科技部科研院所研发专项“高比速整装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研制”、陆军装备部装备预研项目“高功率密度喷水推进器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基于叶片载荷控制的智能污水泵系统研制”、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陕西省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水泵水轮机组研究与开发”、华电集团科研项目“混流式水轮机大负荷压力脉动危害机理及治理研究”等。作为项目分项负责人参与越南、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的水电站EPC工程建设项目7项,分项任务总合同额超过6000万元。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3部,参编国家标准1项,翻译出版标准2项,完成研究报告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马临涛,1974年生,正高。
主要从事沥青混凝土改性剂研发与应用、沥青及沥青混凝土性能评价、沥青混凝土防渗面板施工及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作为主要参加者或项目负责人,先后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四五)、省部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的工作四十多项,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并在工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沂蒙抽水蓄能电站沥青混凝土防渗面板施工项目中,沥青改性后将酸性骨料沥青混凝土首次应用于防渗面板施工中,并获得国网新源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先后获省部级奖2项,厅局级奖4项;主持编写行业标准1项、参编6项,地方规范和企业规范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合作出版专2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撰写科研报告10多篇。获得全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2009年起)和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2013年起)职业资格。
马锋玲,1965年生,正高。
主要从事水工混凝土及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高面板坝混凝土面板抗裂及耐久性、高性能水工混凝土、胶凝砂砾石筑坝材料特性、微生物水泥应用技术、土石快速胶结技术等。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及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负责完成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拉西瓦、洪家渡、九甸峡、马来西亚巴贡等国家大型工程科研项目。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国标《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并获 “2014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年度人物”奖,参编《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等8部国家及行业标准;获省部级特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王少江,1972年生,正高。现任材料所研究开发部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2-2019年)。
主要从事水工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领域为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高性能化。2012年起担任中国水科院工程检测中心结构材料分中心质量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作为主要参加者或项目负责人,先后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三五和十四五)、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的工作四十多项,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并在工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省部级特等奖2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参与编写《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T 352-2020)、《水工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检验方法》(SL 138-2011)等行业标准1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合作出版专著译著《水工混凝土技术》、《沥青混凝土的模型研究》各1部,发表论文30多篇。
王荣鲁,1979年生,正高,硕士生导师,现任材料所工程咨询部副主任。
主要从事水工建筑物的检测评估、安全评价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研究领域为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的无损检测、混凝土老化病害诊断、工程安全评估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对典型水工建筑物表面裂缝、内部质量缺陷等检测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实现高效、智能化的复杂病害检测修复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948”项目等10余项纵向课题研究工作,承担我国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山西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及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咨询、安全评价项目50余项,研究成果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1本、参编专著2本,参编水利行业标准2部,团体标准3部,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厅局级奖励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
孔祥芝,1980年生,正高,现任中国水科院北京中水科海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材料研究所)研究开发部副主任,兼任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建筑材料领域委员会水泥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高性能化,主要从事水工混凝土材料的研究、测试、开发和技术咨询工作,包括恶劣环境和复杂条件下高质量水工混凝土配制与全过程咨询、水工混凝土试验检测方法和标准制修订、水工高性能碾压混凝土配制、大坝全级配混凝土性能试验检测。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项目6项,主持完成白鹤滩、丰满(重建)、大藤峡、QBT、引江济淮、JH二级等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编写国家和行业标准9部;授权国家专利5项;合作出版专著2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邓正刚,1968年生,教高。
主要从事水工混凝土材料及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工作。
为二滩水电站大坝主体工程优化设计了混凝土配合比并在该工程中应用,参加了三峡水电站大坝主体工程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完成了“九五”攻关项目“安全性抗冻混凝土技术条件的研究”和“面板混凝土抗裂及耐久性研究”、“300米级高面板堆石坝防渗和止水系统适应性研究”。参加了“八五”攻关项目“碾压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研究”和“九五”攻关项目“混凝土抗冻性的研究”、“适应大变形的接缝止水结构和材料研究”以及原国电公司重点项目“峡谷地区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为峡谷地区高混凝土面板坝的接缝止水研究开发了配套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并成功应用于贵州洪家渡、三板溪和黔中、四川紫坪铺、瓦屋山和古瓦、广西思安江、新疆吉林台、马来西亚巴贡等100多座国内外混凝土面板坝工程中。发表、交流论文15篇,出版专著、译著各1部;参编标准、规范4项;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吕小彬,1970年生,教高,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
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安全分析与评估、无损检测和修补加固方案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冲击弹性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以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水利部948项目、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973计划等科研项目。曾获2017年大禹水利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一)、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三等奖等,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SCI索引论文8篇。以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冲击弹性波理论与应用》及《输水工程混凝土结构安全评估及质量检测》
刘艳霞,工学博士,正高。
主要从事水工混凝土及水工新材料的研发、应用与推广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国家级和部级重点项目,并为溪洛渡、杨房沟、乌东德、白鹤滩等多座大型水电站做过混凝土技术服务和咨询。国内外首次研究了大坝全级配混凝土的抗冻性问题,分析了全级配混凝土内高含量的大尺寸骨料对其抗冻性的附加效应,初步解释了全级配混凝土受冻损伤的特点和规律;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了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和低热水泥大坝混凝土特性的系统研究,为白鹤滩和乌东德两座大坝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获省部级特等奖2项、国家专利8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标准1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2部。主要学术团体兼职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等。
孙粤琳,1981年生,教高。
主要从事水工建筑物安全评估、复杂水工结构数值模拟计算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温控防裂仿真计算工作。参加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部重点科研项目,参加了丰满、大石峡、茨哈峡、威后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编规程规范3项,获得国家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2项,出版译著1本,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3篇,ISTP收录1篇)。
纪国晋,1971年生,正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中水科海利工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社会兼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土工工程学会混凝土外加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自防护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分会理事。 主要从事水工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材料测试技术研究及标准化工作。面向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针对混凝土材料性能优化,材料特性与温控防裂调控技术,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评估、防护与提升技术,特种混凝土配制与应用技术等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编写专著3部,主编完成行业规范8部,参编规范19部。获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李秀琳,1982年生,正高。主要从事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无损检测、评估与修补加固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仿真计算等领域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3篇、中文核心2篇),出版专著3部,相关研究成果入选“第一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水利推广目录4项,参编地标2项。获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系新疆水利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小组团”援疆专家人才。
李萌,1983年生,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材料所混合仿真与智能监控研发部主任,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大坝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检测与修补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混凝土建筑物检测评估与修补加固、复杂水工结构修补加固混合仿真试验、水工结构服役性态健康诊断与预警、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新材料及新结构等领域研究。负责完成近百项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检测评估、修补加固及面板接缝止水项目,参编行业规程规范5部,出版专著2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杨伟才,1979年生,正高,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任中国水科院材料研究所工程技术部主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检测评估与修补加固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工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技术、水工修补防渗材料研发、水工泄水建筑物抗冲磨防护材料及技术、水工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先后参加了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在水工建筑物的修补加固技术及材料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及科研经验,主持研制开发了SK双组分慢反应涂刷聚脲、SK-PAM新型弹性抗冲磨聚脲砂浆、SK抗冲磨环氧树脂砂浆等系列新型修复材料。参与河南宝泉电站上库沥青混凝土工程、山西禹门口灌区渡槽修补加固改造项目、丰满电站大坝重建工程、河南天池电站上下水库大坝止水及面板辅助防渗项目等十余项水利水电重点工程项目。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参编行业规程规范5部,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新型技术3项,水利行业工法1项,发表论文10余篇,译著1部,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
张家宏,1976年生,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工程咨询部主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工建筑物检测评估与修补加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预应力混凝土分会锚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结构安全和运行安全相关的健康诊断、安全评估、安全鉴定、修补加固等领域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等课题研究工作,以及丰满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咨询与科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2部;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司局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5项。
陈改新,1966年生,教高,博导。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任,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工材料的研究、测试、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高性能化,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的检测、评估和修补加固。发现了混凝土中多元胶凝粉体的紧密堆积和复合胶凝效应,提出了配制大坝混凝土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配制混凝土时高强度与高抗裂、高耐久难以兼顾的难题。提出了混凝土大坝的老化模式概念,揭示了损伤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裂纹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微裂纹密度的混凝土老化损伤评价方法。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等行业标准4部,参编《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行业标准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赵 妍,1978 年生,教高。
主要研究领域为坝工及输水建筑物结构计算、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评估、新型数值分析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加了双峰寺水库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隧洞衬砌修补加固方法研究、密云水库安全鉴定、老旧灌区渡槽、大中型水闸安全评估、南水北调中线、葛洲坝电站厂房安全评估等水利水电重点工程项目,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1 项(第 7),参编规程规范 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1 项, 合作出版专著 3 部,译著 1 本,发表论文近 30 篇。
赵波,1970年生,正高,北京中水科海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工程技术部总工。
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建筑物混凝土修补技术与防护材料开发、大坝止水结构与止水材料研究与开发。主持开发改进了GB系列止水材料、YEC系列功能性防护涂层材料、YEM水工环氧防护砂浆等产品,在国内外重点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在水工建筑物环氧防护涂层材料开裂、脱空失效机理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涂层低温开裂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评价方法。主持、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产品转化项目、大型水电工程科研项目、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编行业规范3项、参编3项,获得国家专利16项,出版译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大禹奖二等奖1项(2018)。
黄昊,1982年生,博士,正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材料所室主任,郑州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和新能源工程的检测评估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双江口水电站、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公伯峡水电站、长塘水库、宁夏中部城乡引水工程、大唐托克托电厂、承德大唤起风电场等百余项重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安全鉴定核查、质量监督、检测评估、技术咨询和施工管理工作。出版专著2部(其中一部专著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参编规范5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特等奖、二等奖及厅局级特等奖、二等奖各一项;2021年入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十四五”期间“五大人才”计划“三型人才”——技术研究型人才。
史红玲,1973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司库,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工作组成员
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道治理以及水库泥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水利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20项,参与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水利部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等研究项目60余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水力发电学会二等奖1项,大坝学会科技特等奖1项,《国际泥沙研究》优秀论文奖1项,中国水科院一等奖3项、二等奖多项。出版专(译)著4部,编撰《中国河流泥沙公报》10余期,发表论文60余篇,编制标准1部,获发明专利6项。组织国际培训及国际会议10余次。曾获全国水利国际合作先进个人,中国水科院巾帼建功、三八红旗手、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杜鹏飞,1982年1月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男,蒙古族,研究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兼任世界水土保持学会执行副秘书长、《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国际水土保持研究)》编委会委员。
杜鹏飞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泥沙相关的科研和世界水土保持学会秘书处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中科院野外站联盟课题、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课题、国务院研究室项目、水利行业标准制定、水利科技推广、国家标准翻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咨询、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等多类项目。确定了不同时空尺度东北黑土区典型流域主要物源的泥沙贡献比,提出了基于指纹因子系统和随机变率的升尺度物源采集方法,推动了人为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的准确测算。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4部,参编行业标准1部,翻译国家标准1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水科院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张建立,1974年生于河北,男,汉族,中共党员。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2000年至2002年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兼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中国分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张建立长期从事水文模型、地表-地下水耦合模型、洪水预报与调度系统开发、遥感在水利水电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Puddle到Puddle的水文模型理论,开发了淮河流域洪泽湖以上洪水预报与调度系统等流域级系统,项目成果成功运用于淮河流域、松辽流域等。不断推进了在出访、来访、双边合作、国际重大水事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国际项目等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促进了水利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获大禹二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撰写科研报告30余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3篇,EI 4篇。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
陈月红,1967年生,教高,2008年毕业于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英文科技期刊《国际泥沙研究》编辑部主任,SCI期刊资深编辑。世界泥沙研究协会(WASER)、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A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会员。
擅长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在流域森林生态水文与植被类型空间配置、流域侵蚀产沙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流域治理评估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研发项目、水利公益行业专项、三峡工程、联合国组织等各类科技攻关等课题20余项,已出版专(编译)著3部;在国内外公开主要发表论文及会议论文10余篇。
屈丽琴:198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2014年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获资源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目前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从事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工作,担任英文学术期刊《国际水土保持研究》执行编辑,全面负责期刊的运行、编审、发行、推广工作。担任中国水利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农业会科技期刊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模型研究和河流泥沙遥感反演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国家重点专项、水利公益行业科研专项和水利行业标准指定项目。2014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8年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16篇,参编专著2部、发明专利2项。2021年获得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国际复合型人才(国际知识文化传播人才)项目支持。
潘庆宾,1973年1月出生,教高,现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水土保持规划编制、项目管理和相关研究工作。全面参与国家水土保持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研究制定工作;承担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黄土高原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等重点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参加新时代水土保持目标与对策、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黄土高原地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技术等多项科技问题研究工作,其中《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方案》获第二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优秀设计奖一等奖。联合编著出版《侵蚀沟道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专著1部。
郑璀莹,1977年出生,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防御事务一处负责人,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注册专委会委员、胶结坝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主持或承担了国家973、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水利部行业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小湾、丰满、板桥、陈村等重大工程安全评估、加固技术方案论证,参与老挝、突尼斯等国际工程的技术咨询,提出了胶结坝新坝型的结构设计方法并组织守口堡、顺江堰、沙坪一级等胶结坝工程方案论证和全过程技术支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参编技术标准7项,发表论文40多篇。
赵春,1975年4月出生于湖南衡东,男,汉族,工学博士,中共党员。1999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水科院获得在职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中心,兼职于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技术交流部。
赵春教高长期从事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大坝安全评价、系统开发等工作,提出了基于“首蓄因子”的大坝变形监控预报模型,应用于小浪底斜心墙堆石坝的坝顶纵向裂缝分析、安全评价、性态预测等方面,为小浪底竣工技术预验收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或主要参与了小湾、丰满、五强溪、三板溪、布西、潘家口、大黑汀、江口、白山、马迹塘、红石岩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监测资料分析、系统评价工作,成果成功应用于工程蓄水安全鉴定、竣工验收、安全定检等。负责“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平台”的开发和运行维护,为保障我国各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平台支撑。负责开发的“胶凝砂砾石坝施工质量监控系统”成功应用于山西、四川、贵州等地中小型胶凝砂砾石坝的质量控制。负责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九七三项目子题专题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全国性学会特等奖1项;参编标准规范2部;获发明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实用先进技术2项。
白巴特尔,1969年6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男,蒙古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2007年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于中国水科院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工作。
白巴特尔教高主要从事牧区水利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牧区水利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学术水平。在科研工作中,结合草原、生态环境、水保与荒漠化治理、土壤农作、系统工程、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学科,推广水草畜平衡与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解决了实际问题,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科技推广与示范项目,参加撰写科研成果报告10多份,撰写规划、可行性研究、建设方案、实施方案等成果报告30多份,合作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5篇。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专业协会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安学利,男,198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现任水利部机电研究所水电站运维事业部主任,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电与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委员、水电学组组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水电机组安全高效运行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水电机组稳定性分析、故障诊断、现场试验等。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主要人员参与过国家重点研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以及主持发电集团、电网公司、电力装备公司等资助的研究项目。
在水电机组稳定性现场测试、状态评估及故障诊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合作撰写专著1部,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40篇(1作/通讯26篇),EI论文36篇(1作/通讯26篇);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授权18项国家发明专利(第1发明人12项)、实用新型5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长江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及安徽省、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2021年入选中国水科院十四五“五大人才”技术研发型人才项目-泵站/水电站机组服役性能演变规律与调控技术研发。
郭江,男,196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机电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总工,兼任《水电站机电技术》杂志副总编、电力行业水电站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基础自动化和工控网络安全研究,熟悉安全生产过程管控及评审要求和农村水电站水利安全生产标准评审标准、材料审查、评审流程和现场核查有关工作内容。2016年获得天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天津市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荣誉,2018年被聘为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试验与测评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行业安全专家,同年取得工业互联网安全高级评估师证书。出版著作2部,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9项,完成水利/电力行业标准9项(主编7项、参编2项),完成国家/部级科研项目5项(国家级1项、部级4项)。
潘罗平,男,1969年生,正高,博导,现任水利部机电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水电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能源行业水电水力机械标委会副秘书长、全国水轮机标委会委员,IEC/TC4专家组成员,IEC/TC4WG38(水力机组振动测量与评定)工作组召集人,IEEEPES能源发展与发电技术委员会水电分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水电站/泵站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的安全鉴定和安全评估,水力机组现场测试、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研究,创建了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水电机组智能评估与诊断方法,建立了多维度健康评估、异常检测和性能退化预测模型,主持完成三峡、岩滩、几内亚凯乐塔等国内外40余座电站的机组启动调试、性能验收试验及故障诊断分析,主持完成柬埔寨甘再、广东清远抽蓄等几十座电站的机电工程竣工安全鉴定,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篇、EI检索论文17篇。主编或参编国家标准10余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3项,参编国际标准1项。出版专著6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8项。
李万平,男,1969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机电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水电厂自动化、水力机械(泵类)模型、流量计量等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工作,参与完成瀑布沟、白山、大朝山、二滩、埃塞俄比亚TEKEZE、马其顿科佳等国内外20余座水电厂的机组辅助设备控制系统、自动滤水器、自动化元件等产品的研制、成套及现场调试工作,获得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主要参加完成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编制行业标准1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荣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应用成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李金伟,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科集团公司工程设计研究中心总工,主要从事水轮发电机组的模型试验、稳定性试验、性能试验以及内部流场的三维CFD计算工作。自工作以来,主持或参与科技项目80余项。作为技术负责人获得省部级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获得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与应急处置3次和大中型项目审查30余次,作为邀请专家为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和河南宝泉抽蓄电站职工作专题讲座各1次,参编出版专著与教材5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10篇,被授予2020年度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称号。
肖伟华,男,1981年生,湖南省永兴县人,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水利部机电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响应、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模拟与风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水利部公益研究专项项目、环境保护部咨询项目、中日美国际合作项目、全球环境基金项目、流域水资源规划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和地方横向项目80余项。
至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7部;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已获发明专利授权45项;获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三等奖1项。荣获2010年度中国水科院第十届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2012年度水利部直属机关十佳青年和2012年度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