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坛

饮水安全技术需求(刘文朝)

发布时间: 2005-05-10 来源:


中国水科院水利研究所 刘文朝
 
1.前言

    饮水安全,系指居民能够及时、方便的获得足量、卫生、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农村供水亦称村镇供水,系指向广大农村的镇区、村庄等居民点和分散农户的供水,以满足村镇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用水需要为主。目前,我国农村供水的总体水平不高,尚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极不协调,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此都十分关注,水利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中国水科院水利研究所是一支专门从事农村水利研究的科技队伍,近年来配合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在解决农村供(饮)水问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根据调查分析,认为要解决我国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研究,完善农村供水技术体系,提高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2.我国农村供(饮)水现状及发展

    我国70%多的人口居住在广大农村,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居住分散,经济和技术力量薄弱,属弱势群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严重,随着干旱的不断发生、用水量、农药化肥施用量和污废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大,地下水位下降和河道断流严重、水源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国土总面积的70%为山丘区,山丘区农村,水源条件差,缺乏水源或取水困难,供水工程建设难度大;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成分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等。受上述条件制约,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历史上就存在严重的饮水困难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解决了近2.7亿人的饮水问题,尤其“十五”期间,国家共下达了98亿元国债资金,解决了近57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我国农村供水的总体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止,自来水普及率只有40%左右,仍以分散供水为主,多数农村或农户的供水设施简陋,普遍缺乏必要的水处理措施,管理落后,供水设施不可持续利用、用水不方便、饮用水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季节性缺水问题依然严重。
    以往的农村供水,建设标准较低,以解决有水吃为主,科技投入少、技术含量不高。随着饮水安全受到广泛重视,农村供水工作的不断深入,其重点已开始转向保障饮水安全上来;农村供水工程应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和建设,水质、水量并重,提倡建设适度规模集中式供水工程并供水到户,加强建后管理,确保供水质量、工程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利用,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3.我国农村供(饮)水与国外相比

    就全球而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就我国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解决力度而言,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要好,常年缺水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的缺水问题主要是季节性缺水问题。根据调查和国际社会反映,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农民无供水设施,常年背水、驮水现象仍很普遍。
    但我国农村的饮水状况较发达国家要落后的多,在发达国家城乡饮用水水质标准统一,集中居民点多数为正规自来水,即使分散的住户也较完备的净化设施,普遍采用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

4.农村供(饮)水特点

    农村供水工程与城市供水工程相比,规模小、用户分散;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是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用水条件和用水习惯落后;受自然、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建设和管理条件相对较差,造成了我国农村供水发展极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5.农村供水及饮水安全的科技需求

    提高供水水质、供水可靠性、工程可持续性、投资效率,改善管理条件,降低供水成本是今后农村供水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向。
    我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刚刚启动,许多事关饮水安全和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问题和技术措施亟待围绕农村供水的特点开展科学研究。

    5.1 需要研究适合农村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985年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仍在执行,该标准只有35项指标,指标数量以及一些指标值已与世界卫生组织或发达国家的现行标准有很大差距;2001年卫生部制定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96项指标,本规范仅限于卫生部门使用;2004年建设部制定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正在审批中),101项指标;农村供水仍然执行1991年全国爱卫会制定的“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只有20项指标。城市和农村执行了两套标准,各地在标准的使用上也很乱。随着水源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群众对供水水质要求的提高,对水处理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水质监测指标也需增加,指标值也应与国际和城市供水逐步接规,研究适合农村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5.2 提出合理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模式
    目前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以单村供水和分散供水居多,设施简陋、管理条件差,供水水质不保障、安全性差,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片面的点状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缺乏系统考虑,造成重复建设和工程的规模效益差,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村社会对供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加强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饮水安全为重点、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供水发展模式研究,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既考虑当前条件,又为长远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可持续发展。

    5.3 建立合理确定农村供水工程规模的技术指标体系
    目前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普遍采用的供水定额偏高,净水设施、调节构筑物、管网比实际需要规模大,实际供水率低(30%~40%居多),造成资金浪费。因此,应对影响农村供水工程规模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研究,以便于合理确定的供水工程规模,提高投资效率。

    5.4 建立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指标体系,提出合理的投资模式
    我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任务重,需要资金量大;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分散、公益性强,与其他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条件、建设主体、投资方式、资金使用方式差异大,合理确定工程投资、作好资金筹措是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2000年以前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只给少量的材料补助费,主要靠群众投劳和筹资,致使供水设施简陋;“十五”期间的农村饮水解困,人均投资指标为320元、中央补助约占50%,不少地方仍认为投资标准偏低、中央补助比例低。一些地方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以及平均分配补助资金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投资问题进行研究,建立解决不同类型饮水问题的投资指标体系,提出符合国情、便于操作、利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投资模式。

    5.5 提出合理的农村供水管理模式和水价形成机制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我国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制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营管理体制。
    农村供水投资指标高、用水量小,规模效益低,制水成本高,多数农村供水不能按成本收费,水价偏低。如何确定水价,折旧费、维修费如何提取和保管,已成为农村供水工程能否良性运行的关键,急待研究不同类型、规模、管理方式下农村供水水价制定原则和方法。

    5.6 提出合理的农村供水水质检测模式
    水质检测,是控制供水水质的重要手段,尤其以地表水、需要特殊处理的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净水措施、药剂(凝聚剂、消毒剂)投放等,都需通过水质检测确定。目前,除规模较大的少数村镇水厂有水质检验设备、进行日常化验外,大部分乡镇水厂和村庄水厂,无检验设备、也不进行日常化验,多数单村供水工程投入运行后就没有再进行过水质化验,分散供水更谈不上进行水质检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研究不同规模、不同水源、不同水处理工艺和管理条件下供水水质检测模式,包括检测项目的确定、设备购置、人员配备以及社会化监测体系建设等,开发适宜农村供水工程的水质在线监控设备。

    5.7 提出合理的农村供水消毒模式
    供水规范规定,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目前,只有少数的镇级水厂有消毒设备,大部分小规模水厂无消毒设备或措施;消毒方式、消毒剂投加量对消毒效果及副产物影响很大,目前许多水厂消毒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研究不同规模、不同水源、不同水处理工艺和管理条件下的消毒模式,包括消毒的方法、设备选用、安全投加量控制。

    5.8 建立标准化的农村供水水处理技术模式
    由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多数农村供水工程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投药和混合不规范等,造成供水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研究不同水源、不同规模和管理条件下的水处理技术模式,并将其标准化,便于基层技术人员掌握。

    5.9 开发适宜农村供水工程的水处理设备
    随着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增多,微污染地表水源越来越多;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利用一体化的净水设备较适宜;农村供水水量变化大,常规的药剂投加设备和混合设备效果较差。因此,需要研究开发性能可靠、效果符合水处理技术规范要求、操作简便、适宜农村管理条件且价廉的微污染水处理设备,适宜水量变化的药剂投加设备和混合设备等。

6.水科院水利所近年来在该领域所作的主要工作

    6.1 协助农水司起草有关管理文件
    参与编制了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饮水解困计划,参与有关检查、调查和培训。

    6.2 完成了不同阶段的规划工作和项目建议书
    负责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中西部地区农村人饮工程目建议书》、《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第二期项目建议书》、《2005-2006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思路报告》。

    6.3 主持和参与有关国际合作项目
    作为专家组组长单位,完成了中英政府合作“中国水行业发展项目(WSDP)”的农村供水项目;参与完成了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1-2005年合作周期农村安全饮水合作项目的培训教材和中期评审工作。

    6.4 主持和参与有关标准编制
    主持编制了《农村供水工程技术要点》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参与编制了《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

    6.5 完成有关专项研究
    负责完成了《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水利发展战略》中有关农村供水发展战略的研究内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前期研究、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农村水利发展重点对策研究”中关于“农村供水发展对策研究”的专题工作,参与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农村饮水安全咨询报告”。

    6.6 参与非政府组织活动
    协助中国妇联,完成“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管理文件编制、技术审查、检查、评估等工作。

    6.7 目前,正在主持编制《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及“十一五”规划》。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11/23 17: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