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蕴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
一、对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 1、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 随着人口与经济的迅速增长,农业供水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水资源总量约28100亿m3,人均水资源量222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进入90年代,由于工业和生活用水的迅速增加,农业用水的比重从1949年的97%,逐步降低至不到70%。2002年全国总供水量为5497亿m3,人均用水量为428 m3,农业用水量为3736亿m3,占68%。预计未来人口达到峰值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严格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农业用水总量仍保持现有规模。 按国际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000 m3为严重缺水边缘, 1000 m3为起码要求,中国已接近严重缺水边缘。如果以此标准按省(市、区)对比,问题更加严重,全国有18个省(区、市)已达到严重缺水的情况。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总面积为156万km2,人口为3.8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459 m3,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 2、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近年来我国水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诱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漏斗100多个,总面积达15万km2,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漏斗,近7.0万km2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全国有46个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地面沉降,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0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等。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呈现出从陆地向近海水域延伸、从地表水向地下水延伸、从单一污染发展到综合污染,同时还表现出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物质、点源和面源污染共生、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相互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形成复合污染的态势。此外,因农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我国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30%左右,70%以上的农药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70%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39%的湖泊,以及东南沿海富营养化,不合理或过度使用的有机肥和化肥导致在蔬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普遍超标,每年近4万公顷的地膜覆盖,导致白色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 据1998年的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为593亿吨,占水资源总量的2%左右。由于90%的废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放,致使全国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仅占1/3,11%的河流水质低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全国湖泊有75%以上的水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质的严重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愈严重的威胁,据估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8%。 3、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度不均造成季节性和区域性水资源短缺严重 降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衡,农作物生长遭受干旱与洪涝灾害的交叉影响,每年水旱灾害约4亿亩,绝收面积达千万亩。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区域性缺水严重,黄、淮海三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4%,耕地占39%,人口占3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7%,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分别只有500m3和不到400m3。而京、津、冀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 m3,仅相当于全国的1/8,世界的1/3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季节性和区域性水资源严重不足。 4、社会经济高速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随着人口与经济的迅速增长,农业供水不足矛盾将日益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和生活用水的迅速增长、农业用水逐年减少,农用水量从1949年的97%降低到目前的不到70%。人均水土资源不仅数量持续减少,而且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社会经济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与水土资源的矛盾将日趋尖锐,其承载能力已处于危机状态。 5、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 我国农业用水现状是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是浪费严重。表现在传统的灌溉用水粗放,水的利用率低,平均仅40%左右,同时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低,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我国依靠降水的旱农区约有8000万公顷,70%分布在年降水250~600mm的北方地区,由于粗放经营,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只有56%,其中还有26%的水分消耗于田间的无效蒸发。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m3,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为0.6~0.75kg/m3,全国平均水的利用效率为0.8kg/m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可见节水潜力巨大。 二、对节水与防污相互关系的认识 1、农业面临严重的面源污染 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施肥,尤其是化肥是最快最有效的增产措施。 从 1961~2001年的40年间,世界化肥用量从0.31亿吨增加到1.38亿吨,同期粮食产量从8.77亿吨增加到21亿吨,单位面积产量从1.35t/hm2(90kg/亩)增加到3.11t/hm2(207kg/亩)。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进化肥的施用,化肥总消费量由1980年的1269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4084万吨,增加2.2倍。相应粮食产量从3.18亿吨提高到5.12亿吨,增加了近61%。 | ||||||||||
![]() | ||||||||||
图一 1949年~2000年粮食产量与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的变化过程 (资料来源:农业统计年鉴) | ||||||||||
我国化肥的年使用总量已跃居世界之首,化肥的平均消费折合人民币高达1600亿元左右。但是传统的施肥和灌水技术相当粗放,致使化肥利用率偏低,氮肥的单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据估算,1988年我国农田中化肥氮通过不同损失途径进入环境的氮量为474万吨,其进入地表水的有124万吨,进入地下水50万吨,以N2O和NH3形态进入大气的分别为27万吨和273万吨。这些氮导致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富集。过量施肥引起农田地下水污染,特别是浅层地下水的污染。
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城市郊区如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济南等。这些地区具有干旱、半干旱气候的特点,水资源短缺,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已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据农业部污染调查统计,全国约有1.5亿亩土地受到污染,在调查的37个污灌区中,33个灌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灌区蔬菜的重金属含量超出清水灌区1.7~3.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