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恺 | ||||||||||||||||||||||||||||||||||||||||||||||||||||||||||||||||||||||||||||||||||||||||||||||||||||||||||||||||||||||||||||||||||||||||||||||||||||||||||||||||||||||||||||||||||||||||||||||||||||||||||||||||||||||||||||||||||||||||||||||||||||||||||||||||||||||||||||||||||||||||||||||||||||||||||||||||||||||||||||||||||||||||||||||||||||||||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资源,并且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人口剧增,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用水量急剧增长,城市工业废污水的大量排放,水污染迅猛发展,可供人类安全饮用的水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中国的水资源问题 1、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成果 根据1956到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中国水资源的总量作出的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全国水资源总量28100亿m3(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2、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初步成果 从1980年以来,1980年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水循环发生了异常变化,我国北方尤其是黄淮海地区出现了持续干旱缺水,南方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出现了频繁的洪涝灾害。在全球气候影响下对我国水资源影响有多大?这是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1956到2000年连续45年的水文气候资料做出的第二次评价的初步成果来看(见表1):全国水资源总量(暂不计入台湾省的水资源量在内)基本没有变化,仅比第一次评价成果略多一点(约1%),其中地表径流量约多0.8%,地下水资源量则略有减少(0.76%)。但是,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更不均匀,南方四流域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由原来的80.4%增加到84%,北方6个地区水资源总量由原来的19.6%下降到16%。其中黄、淮、海、辽四流域水量减少4.6%-12%,以海河流域减少最多。
3、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中国水资源总量28100亿m3(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与世界各国相比较不算太少,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200m3,仅相当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31%。受季风影响,我国南北各地的降水量集中出现在汛期3-4个月内,年内和年际变化大,在时空上分布上极不均衡。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而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组合不相匹配,使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其中由于黄、淮、海、辽四流域(人均水资源少于500m3的严重缺水地区)最为突出。 二、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必要性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建国五十年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800亿m3的供水能力,灌溉农田由2.4亿亩扩大到8.3亿亩,并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大致可划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到1980年,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经济恢复建设,全国灌溉农田由2.4亿亩扩大到7.2亿亩,全国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总量从1949年约1000亿m3增加到1980年有4403亿m3,人均用水量约448m3。其中农业占84.2%,工业和生活占15.8%,为工业化建设打下了基础;第二阶段从1980年到现在,在改革开放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在人口进一步增长31%的状况下,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连续25年超过8%的世界奇迹。2002年用水总量进一步增加到5497亿m3,较1980年新增加用水量1094亿m3,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28m3。其中农业用水3736亿m3,灌溉农田扩大到8.3亿亩,农业用水量基本上与1980年持平;工业用水1142亿m3,比1980年增加724亿m3(年均增长率4.7%),生活用水619亿m3,比1980年增加342亿m3(年均增长率3.7%),两者合计比1980年新增加用水量1066.6亿m3(年均增长率4.3%)。 从1980年到2002年用水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农业用水的比重由84.2%下降到68%,工业用水比重由9.5%上升到20.8%,生活用水由6.3%上升到11.3%。以上情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水量的增加主要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农业灌溉面积受到农田占用和灌溉水源挤占的影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2、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党的15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000年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基础上翻一翻;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以上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用多种方法预测,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如下表2:
3、水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 从1980年到2002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受气候变化影响,在南涝北旱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暴露了现有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不足。1)在防洪方面,不少地区防洪标准偏低,工程老化失修,目前的防洪工程体系尚难抗御连续多次的大洪水或特大洪水,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未完善;2)在抗旱方面,在持续干旱气候影响下,我国北方黄、淮、海、辽各大河流地表径流量持续衰减,地表水源不足,导致平原地区大量持续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湖淀干涸,地面下沉,入海水量锐减,尤其是黄河下游引黄抗旱,造成黄河连年频繁断流;3)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用水剧增,废污水大量排放,污水处理未能及时跟上,水污染加剧、江河湖库的水质下降;西北干旱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促使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根据最新调查分析:2000年全国工业(不包括电力)废污水排放量约516亿t,万元工业产值排放量为37t(东部地区占49%,中部占35%,西部16%),排放系数为0.64;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13亿t,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151L/人.日(东部地区占57% ,中部占27%,西部占16%),排放系数为0.72。2000年全国点污染源、废污水排放总量为747亿t(其中工业污水排放占69%,城镇生活污水占31%),入河量为534亿t,入河系数为0.79。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贡献率见下表3。
4、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从沿海开始逐步向中西部推进。沿海开放的省市共11个,位于北方缺水地区的有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五省市,位于南方丰水地区的有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6城市。这些省市的经济都比较发达,人口约占全国的1/3,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沿海省市的社会经济用水的指标比较见表4~表7。
(1) 沿海11个城省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沿海11个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比重1980年约50%,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已上升至65%。人均GDP已从1980年的549元上升到2002年的14160元,为1980年的25.8倍。南方六城市人均GDP高达15861元,为全国人均GDP为8159元的1.94倍,略高于北方5城市。统计结果表明,沿海开放省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十分明显。 (2)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方缺水地区5省市用水受到当地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制约,2002年与1980年比较用水总量相差不大,该地区的经济主要依靠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调整用水结构和超采地下水得到发展,但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 南方丰水地区6省市位于湿润多雨的丰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800 m3~3200 m3。2002年总用水量比1980年有较大的增长。由于耕地面积的缩减,虽然2002年农业灌溉用水量略有减少,而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分别为1980年的3.14和2.72倍(年增长率分别达到5.3%和4.7%),其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而2002年人均用水量约450 m3~540m3,占水资源量的17%~18%,每年有大量余水排泄入海,按理说不该缺水。但由于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长过于迅猛,未经处理达标的城市和工业废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2002年珠江流域的排污量达到157亿t,东南沿海诸河达到42亿t,两者合计达到199亿t,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7亿t的31.7%。因此,江河水质普遍下降,珠江流域Ⅳ、Ⅴ类水占评价河长的19.4%,劣Ⅴ类水占10.3%,两者合计占29.7%。东南沿海Ⅳ、Ⅴ类水占15.5%,劣Ⅴ类水占8.7%,两者合计占,24.2%。由于江河水质恶化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其它经济发达地区Ⅰ、Ⅱ、Ⅲ类优质水的取得已十分困难,给当地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可见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也可出现污染型的缺水。因此,丰水地区同样需要重视节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污水的排放,为加快污水的处理,降低污水费用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从全国来看,无论北方缺水地区或南方丰水地区都应该坚持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必需长期坚持,才能保证我国有限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得以永续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