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坛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海深教授来水资源所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 2013-01-11 来源: 水资源研究所

    2013年1月6日上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海深教授来到我院水资源所,为水资源所的师生们做了题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的南小河沟流域水循环机理研究”的精彩报告。学术交流报告会由水资源所总工贾仰文教高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占车生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项目组及研究生等30多位专家和研究生参与了交流和讨论。

    南小河沟位于泾河流域一级支流蒲河下游、董志塬西侧,距庆阳市中心10公里,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是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保站1951年建立的全面科学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试验流域。

    吕海深教授详细介绍了南小河沟流域试验观测系统,以及水保梯田、淤地坝、涝池、水窖等水利水保工程情况,综述了该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如下三方面的研究:1)对比流域中的植被与径流模数、降雨特征与径流模数、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过程响应变化规律;2)地形对土壤水蓄变量影响,以及地形影响下的降雨产流变化规律;3)黄土高原沟壑区DEM尺度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最后对:1)黄土高原沟壑区混合植被景观截留过程的时间与空间变化;2)地表径流、入渗,蒸发的特征及空间变异性;3)气候变化和LUCC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 “土壤水库”的蓄水容量的影响;4)地下水、泉水和河水的成分分析及其对降雨的时间响应过程;5)人类活动条件下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报告会过程中,围绕降雨、地形空间异质性对水循环过程影响,土壤干层化等黄土区典型水循环过程与机理,以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影响及其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报告会后,项目子课题负责人针对各项工作进展进行了交流,并就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学术交流为重点基金项目顺利完成,提高项目创新能力,丰富“二元”水循环理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吕海深教授做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及研究生热烈交流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