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际坎儿井与古代水利工程协会理事会在伊朗古城亚兹德召开,水利史研究所王力与新疆水文局副局长吾甫尔应邀参加会议。此次会议中心议题是保护和推广应用坎儿井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会议为期两天,会后考察了伊朗国家水博物馆、亚兹德古代水利工程设施及伊朗重要的坎儿井。
会议现场
坎儿井考察
国际坎儿井与古代水利工程协会是伊朗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建立的旨在保护坎儿井和古代重要水利工程设施的国际性组织,协会秘书处设在伊朗古城亚兹德。在促进世界各国对坎儿井和古代水利工程的研究保护、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以及培训专门人才上,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协会已经成功地召开了三次理事会,举办十几次学术交流与专业培训。
伊朗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由于干旱少雨,水源对沙漠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春夏时节高山上大量积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源。伊朗人利用山的自然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出水。坎儿井也许不是伊朗人首创,但坎儿井确实覆盖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200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伊朗有三万多条坎儿井,年出水量在八亿立方米左右。在亚兹德就有三千多条坎儿井,水是生命的象征,这句话在亚兹德一点都不过分。这座位于伊朗中部的城市,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那里气候干旱,夏天气温高达50摄氏度,冬天又极度寒冷。亚兹德人就把房子修建在了地下,利用坎儿井的水流驱动水车磨面,也利用坎儿井水渠穿过地下房屋,在地下房屋中形成自然流动的水渠。如今在亚兹德水博物馆,还可以看到伊朗人寻找水源的艰辛,对水的珍惜,以及对水的巧妙运用。
伊朗之行虽然短暂,但这个与中国同样历史悠久的国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伊朗是个奇妙的国度,不但有迷人的风光,还有众多令人着迷的历史遗存。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伊朗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建于公元前六世纪的波斯波利斯遗迹、曾经享有“半个世界”美誉的伊斯法汗,以及众多的清真寺古迹......。由于时间有限,此行只能与这些伊朗文化瑰宝擦肩而过了。稍感遗憾之余,我也暗暗高兴有这么好的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伊朗人,感受他们的生活,这也算此行的意外收获吧。相比在其他国家,中国人在伊朗可能更有归属感,从到伊朗的第一天起,我能感觉到伊朗人对中国那种发自内心的友好。30多年来,中伊两国的友好关系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必将造福于两国的子孙后代,愿中伊友谊世代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