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零年十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会同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我院组织召开了由我院遥感技术应用中心主持承担的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96-B02)“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研究”验收会,验收内容包括一个课题和两个专题,分别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运行系统的建立”课题(96-B02-02)、“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运行系统的建立与试运行”专题(96-B02-02-09)和“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工程化与试运行”专题(96-B02-02-07)。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和专题负责人李纪人教授对课题和专题的总结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质询、讨论,对课题和专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课题和专题取得的成果包括“水、旱灾害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和“自然灾害气象卫星宏观监测信息服务系统”等两个业务运行系统,另外还有“低成本Ku频段Vsat卫星通信系统”、“‘4D’洪灾预报与评估技术系统”、“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等共计26项关键技术、22项重大科技成果。
被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攻关项目共有26项,分布于不同行业中,均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在水利行业中仅有本课题列在其中。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在本课题实施的五年中就发生了1998年长江和松嫩流域特大洪水,1999年长江及太湖流域的大洪水;2000年的大旱,1997年的雪灾,每年春季都发生的森林和草原火灾;1998年云南丽江、1999年张家口和新疆的地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灾害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以洪涝灾害为例,1991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0亿元,1994年为1700亿元,1995年1500亿元,1996年2200亿元,1998年2700亿元,从这些可以看出本课题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就是针对我国目前防灾、减灾的形势和特点而定的,这是本课题被列入重中之重项目的主要原因。
课题和专题攻关其间,各项成果均已在灾害监测业务化试运行中得到了直接应用。 “水旱灾害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在1998年—2000年的试运行期间,已经向国家防总并且通过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向国务院办公厅及时提供洪涝灾情监测信息达30余次。如1998年对大庆油田的遥感监测结果由中国水科院遥感中心派专人迅速送往大庆市政府,向大庆油田精确提供了受淹油井的个数分布和受淹程度,为其抗洪和生产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持,保证了当年生产任务的完成。1998年抗洪斗争取得胜利后,我院遥感中心被评为1998全国科技界抗洪救灾先进集体,中心副主任李纪人教授被评为1998全国科技界抗洪救灾先进个人,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对此进行了专访和报道。1999年李纪人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遥感中心的事迹还被收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中心主编并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的《改革风采录》大型画册。2000年西藏易贡地区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洪水下泄后,由于下游墨脱县周围地区交通和通讯的中断,有关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当地的受灾程度,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非常关心,曾专门召开会议商议对策,受国家防总的委托,遥感中心正是利用课题所建立的监测与评估业务运行系统对当地及时进行了监测,将监测图像结合地理基础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了墨脱县城及其它居民点海拔较江面高出较多,受影响可能不大以及部分乡村小路离江面仅几十米,有可能被毁的准确结论。监测信息上报国家防总和国办后,为高层领导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受到了高度评价,为此有关部门还专门对遥感中心表示了感谢。首都的几家新闻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水利报以及新加坡的星岛日报均对此作了专门报道。
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课题在试运行其间就已经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课题和专题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可及时有效地为各级防汛主管部门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监测信息与评估意见,为国家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事实充分证明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在自然灾害的监测评估业务中所具有的优势。课题和专题成果的取得使我国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课题和专题的顺利完成,是我院领导关心支持、各有关单位协同配合的成果。同时也是行业内外十多家单位、百余位专家五年辛勤努力的结晶。课题所建立的“水、旱灾害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最终将列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投入日常业务运行。这一国家重中之重课题的圆满结束标志着我院在灾害与环境等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的研究应用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地巩固和加强了我院遥感中心在遥感行业的技术优势地位,为今后继续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和积极开拓应用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供稿:“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运行系统的建立”课题办公室
责任执笔:苏东升
二零零零年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