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风采

台湾交流体会

发布时间: 2013-02-04 来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考察团”,在研究生部张学琴副主任、宋晖老师的带领下,一行7人顺利完成赴台学术交流任务。

    2012年12月9日上午,考察团从北京搭乘赴台航班,于当日中午顺利抵达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在机场等候多时的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许秀慧女士,向考察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在台考察期间的时间安排。考察团在12月10日~12月14日为期5天的时间内,分别与逢甲大学水利土木馆、国立台湾大学水工实验室、经济部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局进行了学术交流讨论。考察期间,我们切身感受到台湾同胞细致严谨的做事风格、热情主动的好客氛围,并被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成员细致入微的服务、友善可亲的关爱所打动。通过本次学术交流与考察活动,考察团成员对台湾味的山水风情,多元的人文风采,有了深刻的了解。

(一)学术交流彰显两岸水利研究特色,加强合作促进两岸水利事业繁荣

(1)做客逢甲大学

    2012年12月10日,上午9点15在逢甲大学水土馆303多功能研讨室举行学术交流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逢甲大学土木及水利工程学院王传益主任主持,逢甲大学建设学院陈昶寭院长、逢甲大学水利工程与资源保育学系廖清标主任、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许盈松主任、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的相关人员以及我院考察团参加了座谈交流会。

海峡两岸交流会开幕式

    陈昶寭院长首先代表逢甲大学对张学琴主任一行7人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衷心感谢中国水科院长期以来对逢甲大学的支持,高度肯定双方曾经开展的多元化的学术交流,期待着未来与中国水科院开展更多层面的学术交流,并逐步开展研究生互派交流学习。随后陈院长对逢甲大学及建设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水利工程与资源保育学系廖清标主任和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许盈松主任分别详细介绍了各自的部门和研究领域。张学琴副主任在听取了台方介绍之后感谢了逢甲大学的热情接待,并简要介绍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具体情况,她对双方未来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充满期待。最后双方进行了礼物互赠仪式。

    逢甲大学位于台中逢甲,因纪念抗日英雄丘逢甲而得名,1961年正式创建于台中市北屯大屯山,两年后迁往西屯,1980年改制为大学,规模渐具,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逢甲大学也逐渐扩展壮大起来。逢甲大学至今已有51年的风雨历程,五十风华,处处可见逢甲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目前逢甲大学拥有8个学院,我们所参访的建设学院是由理学院和工学院组建而成。与业界接轨,务实专精,创新研究,社会责任,国际合作,环境永续,是逢甲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我们所了解的国内其他的高校,逢甲大学似乎特别重视与业界的接轨和环境的永续教育,这使得逢甲大学已成为台湾企业的中坚和工商发展的支柱。

    开幕式结束后,陈昶宪教授作了题为“以BPN建构集水区降雨径流模式”的学术报告,通过报告我们基本了解了遗传算法在洪水预报方面的表现和相对于其它规划方法的优势。台湾地区雨量充沛,能有效预测径流量对减灾防洪至关重要。过去一般降雨—径流模式通常将集水区视为集块系统(假设水文现象在空间上具有均一特性),并且以往通常以单一的神经网络模式参数进行径流量预测,模式往往具有不稳定性,造成推估不良。陈教授针对水文本身具有序率特性,以单一定率模式仿真,在验证时推估误差。陈院长结合自己在不同流域应用模式时出现的问题:证实了应用建构集水区降雨-径流分布模式,其结果预测良好。应用上分布模式更可应实际需求选取流量站进行预测;模糊群策模式与群策模式中在模式预测中差异性不大,但在水文不确定性较高时其模糊群策模式结果优于群策模式。报告结束后,考察团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重点,就模式算法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踊跃的同陈教授进行交流,现场气氛异常活跃。

陈昶宪教授学术报告

    随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张学琴副主任作了题为“推进特色办学,拓宽交流合作”的报告。报告中张主任就我院研究生部的基本情况,特色办学,研究生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图文并茂的同大家进行了交流。张主任结合自己在研究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从中国水科院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导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突出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特点,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合作,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多出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中国水科院研究生部的发展规划和构想6个方面,向逢甲大学的师生做了详细的介绍。

张学琴主任学术报告

    在进行简短的10分钟休息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付意成博士研究生结合大陆流域水生态现状和自己的研究重点,给大家做了“流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的报告。流域水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将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的经济手段、管理生态系统的经济激励手段,是实现生态治理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的重要基础,日益备受关注。付博士从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背景和意义出发,对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状况(产生过程、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理论框架、经济学特性、研究现状、实践经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针对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技术难点,对流域的补偿标准、补偿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最后,对流域生态补偿的发展趋势,结合研究现状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展望。

付意成博士学术报告

    紧接着逢甲大学地理资讯系统研究中心周天颖主任作了题为“空间资讯技术最新发展及应用”的报告。周主任结合空间咨询技术在地理信息查询、防灾减灾、智慧城市构建等方面的应用,从实例和应用角度向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地理咨询系统研究中心自行开发了地理咨询整合服务平台—EasyMap,可供二次开发人员透过本技术提供的API进行地理咨询系统的快速开发。针对台湾地区特殊的地质及降雨特点,研究中心在整合前端观测系统及后端资料分析平台的基础上,建构全面性监控预警平台,为区域的灾前预警、灾中应急救援、灾后重建工作和任务分配提供监测技术支援。中心自主研发了运输资源整合平台—天眼SkyEyes,便于随时掌握车辆行迹,确保驾驶的行车安全,并简化运输管理作业流程。在台湾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地理资讯系统在节能永续、安全防灾、健康照护、便利舒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周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阐述。

周天颖主任学术报告

    中午,大家在用餐期间针对上午报告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自对报告中观点的理解,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下午1点,逢甲大学环境系的张嘉玲副教授与考察团成员共同分享了题为“水环境模式之发展与应用”的报告。张教授以集水区环境为研究对象,针对如何提高模式仿真结果的可信度,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水环境模式等问题,同大家展开了互动式的讨论。在对集水区水质水量模式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特性分析与管理策略以及水环境预警系统。张教授深入浅出的生动报告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察团成员积极提问,现场交流甚是活跃。

张嘉玲副教授学术报告

    最后,主持人王傅益主任代表逢甲大学水利与资源保育学系对本次学术交流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并预祝下一届学术交流会顺利举行。王主任对考察团成员的精彩报告表示欣赏,并对逢甲大学精心准备的学术交流报告的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2)造访国立台湾大学

    2012年12月11日下午,考察团成员在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丽蓉女士、刘建荣博士的带领下,来到国立台湾大学水工试验所进行学术交流。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是一所创立于台湾地区的全科性公立综合大学,亦为全台湾规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学。走在台湾大学的椰林大道上,一种浑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感染了考察团的每个成员。

    国立台湾大学水工试验所为满足台湾地区水利有关人才培育及工程实务的需要而成立的,除提供必要的设备以支持本校相关系所的教学及进行学术性基础研究外,还从事推广服务工作,接受应用性研究计划的委托,实现学以致用回馈社会的目的。水工试验所的主要业务包括(1)实验教学:提供设备及场地供学生流体力学及水理学有关课程理论的验证。(2)学术研究:支持及执行流体力学、水理学及水资源工程学等有关的学术性基础研究。(3)推广服务:接受委托对特定课题进行研究,包括工程设计或规划方案的水工模型试验、水理及水文数值模拟分析等应用性及服务性的研究计划。

    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水工试验所的楼前,一座古朴而庄雅的实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门前是早已等候多时的国立台湾大学水工试验所技正、台大土木工程博士陈明仁副研究员,大家在举行短暂的欢迎仪式后。陈博士便带领我们来到了二楼的会议室。双方在互赠礼物后,陈博士结合水工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作用、取得的成果、今后的发展方向,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做了简要的汇报。汇报过程中,大家结合学习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同陈博士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并对大陆和台湾在防洪预报预警体系建立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之处进行了讨论。讨论过程中,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研究中心的刘建荣博士就台湾在洪水预报和预警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补充,并对台湾地区的减灾预警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国立台湾大学水工试验所

(3)探寻台北水源特定区

    2012年12月12日上午,在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人员的陪同下,考察团来到新北市新店区的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局,针对特定区的水源保护区(翡翠水库)的水质保护状况和坪林污水处理厂在净化水质中的作用进行考察。考察团受到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局陈肇成局长、周伯恺课长、邱立言课长以及局属其他人员的热烈欢迎。张学琴主任在简单介绍考察团一行7人的信息及来访目的后,陈局长热情引领考察团成员来到局会议室进行座谈。双方在互赠礼物后,周课长详细给我们介绍了台北水源特定区的地理位置、水量来源、水质保护状况、环境治理措施的情况。

    台北水源特定区面积717km2,海拔高度在50~2500m之间,桃花源般的生态环境,成就涓涓不断的水源。水源特定区位于新店溪清潭堰上游集水区,水量主要来自新店溪、南势溪、北势溪,担负着大台北地区500万民众的生活用水。特定区范围涵盖新北市坪林、乌来全区以及部分新店、石碇及双溪区。全区95%以上的面积为保护区,住宅区面积仅0.4%。整体集水区的土地管理,不但是以人为思考,更是更具生态观、整体观的实践。为了避免特定区内的滥垦滥建,建立经营管理应用平台,以科技化结合GPS与GIS进行行动化查报,提高水源维护效率。为降低污染,办理养殖户搬迁业务,有效减少危害水源水质的情况。为降低表土冲刷,进行退耕还林,使水土涵养更具效益,延长上游翡翠水库的使用寿命,当前特定区的造林面积已达1156hm2。周课长还针对翡翠水库上游污水处理厂在较少面源污染,净化水质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介绍。考察团成员在听完周课长的讲解后,就自己关心的特定区水质的控制和监测方法、移民搬迁费用的收缴和发放、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台北地区自来水定价等问题,同管理局的专家进行了探讨,旨在推动海峡两岸在水资源保护及水质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局交流

    2012年12月12日下午,在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局周局长的陪同下,考察团来到翡翠水库上游污水下水道系统—坪林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厂技正的介绍下,考察团成员对处理厂污水的来源、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相对大陆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水质处理标准而言,坪林污水处理厂在控制点源污染的前提下,还能有效的减少面源污染,对保护上游翡翠水库的水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坪林污水处理厂

(二)实地调研考察,促进两岸情感、知识的融合

(1)参观逢甲大学校园

    2012年12月10日下午,在结束与建设学院的学术交流报告后,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的丽蓉女士带领我们参观逢甲大学的袖珍校园。逢甲大学的校园不大,但每一寸土地却布置的恰到好处,毫无浪费。体现时代气息的教学楼与办公楼,与郁郁葱葱的榕树大道俨然融为一体,丝毫看不出人为造作的痕迹,处处洋溢着自然之美。徜徉在校园中,我脑海浮现出曾经在大学校园中的美好时光,一样的朝气,一样的活泼,只是当年的校园中缺少几分南方特有的秀气和儒雅。来到逢甲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鹰神前,考察团禁不住的上前拍照留念,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形象永远留在这美丽如画的校园中。

逢甲大学校园一角

    不知不觉中,我们踱步来到了逢甲大学地理资讯系统研究中心。对中心的“I2C+S=整合发展+沟通交流+分享”的发展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考察团成员充分认识到中心在解决台湾地区地理咨询、交通运输、防灾减灾、预测预报等方面起的积极作用,并对中心自己研发和已经投入使用的多功能信息获取仪器有了一定的了解。

逢甲大学地理咨询系统研究中心

    离开地理咨询系统研究中心,我们来到了逢甲大学的图书馆。逢甲的图书馆摆脱了传统“藏书阁”的布局,成为主动的“学习工场”。经由每年数百门的电子教学课程、数千万元的电子资料库,以及密集的咨询素养训练,是学生成为数位学习的先驱。图书馆内有温馨舒适的座位,有设计独特的书桌,有别具一格的书格,还有诗情画意般浪漫的咖啡屋和独立的讨论室。创意的布局,温馨的氛围,特色的装饰和人性的服务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或许这也是我们大陆高校应当借鉴和学习之处。图书馆内还有多媒体室供大家做作业以及体验最新的数码产品,有光碟观看区供大家课余时间休闲鉴赏影片,而且每一部分都不是摆设,都是实实在在的用在学生身上。

逢甲大学图书馆一角

(2)欣赏翡翠水库

    翡翠水库位于台北县新店市新乌路,集水域面积303km2,水库面积10.24km2,主要功用是提供大台北地区的用水以及发电,其中包含了台北市、台北县三重、新店、永和、中和、淡水、三芝等地。翡翠水库的水质为1类标准,完全可以直接作为居民生活用水。水库容量4.06亿m3,为台湾第二大水库。翡翠水库系以公共给水为主的单一目标水库,并附带发电效益。

    翡翠水库的修建于1979年8月开始动工,全部工程于1987年6月完工启用。水库内有蓝绿藻、绿藻、裸藻、涡鞭毛藻、硅藻、金黄藻、隐藻等各种藻类以及浮游生物,还有大约有30多种鱼类和10种鸟类,生物种类众多。此外在翡翠水库周围还可以观察到亚热带雨林的不同种类动植物。

    翡翠水库主坝为三心双向弯曲变厚度混凝土拱坝,坝高122.5m,体积70.3675万m3,坝顶长度510m,宽度7m,标高172.5m。坝顶设有八座溢洪道,以弧形闸门控制启闭;坝体中央有三座冲刷隧道开口,坝旁山体底部则另有排洪隧道。设计总排洪流量为9870m3/s。水库引水道的出水,会经由大坝底部的翡翠电厂,带动涡轮发电。翡翠电厂设有7万Kw容量的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2.2亿Kw.h。

    桂山电厂位于北势溪与南势溪汇流处、翡翠水库下游左近。前身为兴建于1941年的龟山电厂,属川流式发电站,引南势溪水发电,排入北势溪。现归属台湾电力公司管辖,同时也是新店溪各发电站的行政、遥控中心,以无人方式自动运作。

(3)拜读故宫博物院

    历史仿佛是一本书,单靠当前的发展难以读懂它蕴含的真谛。而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尾巴,是对历史发展脚步的有力诠释,是向后人显现过去一切事务真相的明镜。

    2012年12月13日上午,考察团成员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早便来到了国立故宫博物院门口。在明媚的阳光下,大家兴奋的在博物院门前拍照留念,希望能将美好的记忆定格在这永恒的瞬间。

    在逢甲大学的预约下,我们有幸找到了一名志工作为导游,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欣赏故宫博物院的精品,并对藏品的年代和历史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承袭自宋、元、明、清四朝宫中收藏,质量兼备;而它的发展则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紧密相系。博物院中珍藏着大量的铜器、陶瓷、玉器、书法、图画等罕见的稀世珍宝,其中不少为国宝级文物,对研究其所在朝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民众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1)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1843年陕西岐山出土,有着2800年的历史。毛公鼎通高53.8cm,口径47.9cm,净重34705g。其鼎口呈仰天势,半球状深腹,垂地三足皆作兽蹄,口沿竖立一对壮硕的鼎耳。文物界公认此物系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1年)时的一件重器,因其鼎腹内铸有32行关于“册命”毛公的铭文,故名“毛公鼎”。铬文有32行、共497个字。迄今为止,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重器,自然便成了稀世瑰宝。当时的青铜器不但以质地、古旧程度论价,而且还按照铭文的字数加价,一个字可以加一两黄金。

毛公鼎

2)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陈列于宿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两只红色小憩的螽斯虫。螽斯虫,属飞蝗科,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在《诗经·周南》中有“螽虫”一篇是为祝福他人子孙众多的诗篇。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增添了活意,令人叹服。

翠玉白菜

3)肉形石

    俗称红烧肉,也称东坡肉形石、东坡肉。顾名思义,是像肉之石,横看竖看,都像肉,像东坡肉,像红烧肉。东坡肉形石色峰纹理浑然天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假乱真。

肉形石

4)莲花式温碗

    器作十瓣莲花形。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莲花式温碗

5)《华子冈图》卷

    明代著名画家张宏所画,即是利用这些具象物和气氛的烘托,重现王维夜登华子冈的情景,让熟悉此文的观者有如参与此行,亲临其境的幻觉。 画卷前端有深林古木环拱,露出门阶、高墙与楼阁,其间雾气氤蕴,杂草蔓生,点出“寒山”的景象。渡过长桥,有冈陵高耸,形势峻厚,山路沿著脊稜蜿蜒不绝,一直延伸到悬崖顶端,此处就是文中所说的华子冈了。

    画幅下端村舍连楹,依稀可以见到人与犬的活动,正是“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钟相间”的描写。 至于幽静清寂的感觉属于抽象的层次,张宏利用枯树、烟霭,及云层与明月,远山与丘壑的对比,营造出空旷辽阔的空间;树干的轮廓模糊,枯枝细密如草茎,土坡上也覆盖细密的杂草,遮去石块的轮廓。主山也没有清晰的轮廓,皴染并无既有格套,而是顺着山石凹凸横斜的走势,连皴带染的塑造出自然的山体。

《华子冈图》局部

自由广场

(三)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考察感受

    尽管在台湾只待了短短5天,不说风景名胜和人情民风,仅在学术交流上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收获。台湾文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并且值得我们大陆学者进一步的研究和领悟。在学术方面,台湾学生自由活泼、喜欢发问的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台湾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所谓一衣带水宝岛行,二岸子孙牵手今,同根同族炎黄孙,来日山河重相会,亿万赤诚中国心。海峡两岸的同胞真的需要更多这样交流的机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衷心希望下届的水利科技交流会早日举行,希望大陆和台湾有更多人和更多机会相互了解、相互交流。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