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台湾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的邀请,我院研究生部张学琴老师和宋晖老师带领我们5名研究生于2012年12月9日到12月14日赴台湾进行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考察交流活动。期间与逢甲大学建设学院、台湾大学水工试验所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听取了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局的业务介绍,参观了台湾第二大水库—翡翠水库和坪林污水治理厂,游览了日月潭和野柳地质公园。短短5天的考察时间让我学习到了水利知识和先进的治水、用水理念,感悟了台湾地区的特殊文化,受益匪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学交流篇
1逢甲大学
逢甲大学位于台中逢甲,因纪念抗日英雄丘逢甲而得名,1961年,正式创建于台中市北屯大屯山,两年后迁往西屯,1980年改制为大学,规模渐具,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逢甲大学也逐渐扩展壮大起来。逢甲大学至今已有51年的风雨历程,五十风华,处处可见逢甲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目前逢甲大学拥有8个学院,我们所参访的建设学院是由理学院和工学院组建而成。与业界接轨,务实专精,创新研究,社会责任,国际合作,环境永续,是逢甲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我们所了解的国内其他的高校,逢甲大学似乎特别重视与业界的接轨和环境的永续教育,这使得逢甲大学已成为台湾企业的中坚和工商发展的支柱。而建设学院水利系是逢甲大学建校创史系之一。
交流研讨会在逢甲大学水土馆多功能研讨室举行,逢甲大学建设学院陈昶寭院长、逢甲大学土木及水利工程博士学位学程王传益主任、逢甲大学水利工程与资源保育学系廖清标主任、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许盈松主任以及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的相关人员和我院考察团参加了交流研讨会。
我院向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赠送锦旗
建设学院院长结合多年研究成果作了题为“以BPN建构集水区降雨径流模式”的报告,就遗传算法在洪水预报方面中的应用、模糊群策模式的降雨径流中应用等方面做了耐心的讲解,结合台湾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模拟演算,结果较好。我们研究生结合自己做项目和论文中遇到的问题,向陈院长进行了请教,现场气氛活跃。我院研究生部张雪琴老师作了“推进特色办学,拓宽交流合作”的报告,将我院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培养教育、招生和就业与建设学院领导进行了交流,对关心的问题双方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我院水资源所付意成博士做了“流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的报告,逢甲大学周天颖主任和张嘉玲副教授分别做了“空间资讯技术最新发展与应用”和“水环境模式之发展与应用”的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丰富了我们的水利知识,使我们了解到最新的空间资讯技术,特别是GIS应用平台系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交流研讨会现场
我院张学琴副主任在作报告
会后我们参观了逢甲大学图书馆,感受到了贴心的服务和高效的运行管理,一排排整齐的书架,错落有致的研讨室、计算机室、休息室、咖啡厅,让你在读书和查询资料的同时,享受到最舒适的环境和服务。在地理资讯系统研究中心,我们听取了中心工作人员关于新型地理资讯系统的介绍,其业务涵盖水文地质探测、洪水预警、降雨监测、地理遥感应用等诸多方面,应用领域和成果让人叹为观止,随后我们还参观了中心的模型展览室和研讨室,十分安静又不失活泼。
2国立台湾大学
国立台湾大学旧称台北帝国大学,成立于1928年,台大前身为成立于日据时期(1928年)的台北帝国大学,是日本九所帝国大学之一。台湾光复后,台北帝大于1945年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取代了当时尚未在台复校的国立中央大学,成为资注最多社会资源的大学;现辖有台北市境内的四大校区以及溪头实验林,全校占地约达台湾地区陆地的百分之一。
国立台湾大学水工试验所为满足台湾地区水利有关人才培育及工程实务的需要而成立的,除提供必要的设备以支持本校相关系所的教学及进行学术性基础研究外,并从事推广服务工作,接受应用性研究计划的委托,实现学以致用回馈社会的目的。水工试验所的主要业务包括(1)实验教学:提供设备及场地供学生流体力学及水理学有关课程理论的验证。(2)学术研究:支持及执行流体力学、水理学及水资源工程学等有关的学术性基础研究。(3)推广服务:接受委托对特定课题进行研究,包括工程设计或规划方案的水工模型试验、水理及水文数值模拟分析等应用性及服务性的研究计划。
国立台湾大学水工试验所
国立台湾大学水工试验所技正、台大土木工程博士陈明仁副研究员结合水工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作用、取得的成果、今后的发展方向,向大家做了简要讲解。
大家结合自己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同陈博士和陪同我们参观的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研究中心的刘建荣博士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随后参观了试验室大厅、流体力学试验室、泥沙研究试验室。台湾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试验室其实并不是很大,水系和流域也不是很大,但台湾地形多山岭,但雨量充沛,且容易受到台风和短时间强降雨的影响,容易引起洪涝灾害、水源污染、泥沙淤积等问题。因此台湾特别重视对水文水资源、山洪灾害、水环境、泥沙治理方面的研究,且依托于台湾的几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平台。在交流和参观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台湾在这些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他们也期待着在最新水利科技进展方面与大陆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工程考察篇
我们考察团来到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局,管理局陈肇成局长、周伯恺课长、邱立言课长以及局属其他人员对我们的到访表示了热烈欢迎。周课长详细向我们介绍了台北水源特定区的地理位置、水量来源、水质保护、环境治理措施的情况,播放了台北市水源区美丽的桃花源视频,让我们领略了台北水源特定区人水和谐的场景。
下午陈局长陪同我们来到了翡翠水库和其上游污水下水道系统—坪林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参观学习。翡翠水库位于新店溪支流北势溪上,范围包含台北县坪林乡之全部,以及双溪乡、石碇乡、新店市之一部分,距台北市约30公里。集水区总面积 303 平方公里,水库容量 406 百万立方米,为台北地区450万人口供水的水源工程。
翡翠水库考察
坪林污水处理厂考察
为了净化翡翠水库的水质,控制面源污染,减少点源污染,管理局在建设了一系列污水处理厂,采取了许多点源自动控制处理的措施,净化水质,保障供水安全。考察团在听取局工作人员介绍后,就自己关心的特定区水质的控制和监测方法、移民搬迁费用的收缴和发放、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台北地区自来水定价等问题向管理局方面进行了提问,交流效果较好。我们还来到了高效管理、设备先进的坪林污水处理厂,让我们对处理厂污水的来源、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治污方法,认识到了大陆在水污染处理方面还要向台湾学习。
后记
在风景如画的野柳地质公园,我们感受到了台湾独特的水文地理特征,在波涛汹涌的海边感受沧海桑田的变迁,体会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和海边奇异地质构造的鬼斧神工。交流活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让我们从知名学府感受到了知识和科技,从水利工程和治污工程中学习到了管理与应用,从大街小巷、夜市文化中体会台湾同胞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商店、宾馆里体会同胞的职业素质和服务理念,收获颇丰。
最后,特别感谢逢甲大学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对此次考察活动所做的精心安排,感谢一直陪同我们的许秀慧女士和翁丽蓉女士,期待着两岸开展着更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