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风采

台湾交流汇报

发布时间: 2011-11-03 来源:
序言

    应台湾逢甲大学的邀请,研究生部邢主任、殷老师带领我们五位同学一起于2011年9月26日~10月1日,赴台湾交流考察。六天的时间很短暂,我们马不停蹄,与逢甲大学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对成功大学进行了考察学习,又到基隆河员山子分洪引水隧洞参观学习,收获很多,同时休息时间了解了台湾的风土人情。

1逢甲大学

逢甲大学位于台中逢甲,因纪念抗日英雄丘逢甲而得名,1961年, 正式创建于台中市北屯大屯山,两年后迁往西屯,1980年改制为大学,规模渐具,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逢甲大学也逐渐扩展壮大起来。台湾设有水利专业的大学不多,逢甲大学就是其一。

1.1 学术讲座

逢甲大学水利系主任陈教授作了题为“以遗传规划建构智慧型洪水预报机制”的报告,细致全面地讲授了用遗传规划方法预报洪水的机理。遗传规划方法是水文水资源规划中较常用到的基础方法,应用很广泛。通过陈教授的讲解我们对这种方法有了很清楚的认识,所谓遗传就是用历史数据总结出规律,再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预报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洪水预报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其预报精度较小,可作为参考。

水利工程与资源保育学系王传益教授作了题为“桥墩冲刷及其保护工之研究”的报告。其研究方法包括水工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三部分,试验方法采用较多,王教授着重介绍了冲刷计算方法和现场测试方法。同时介绍了台湾桥墩冲刷的严重情况,我们看到事故图片都很震惊,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台湾这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

1.2 参观图书馆

逢甲大学图书馆十分特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传统的图书馆就是同学们借书看书,甚至上自习的地方,内地的许多大学都是如此。而逢甲大学图书馆里则是“五脏俱全”,有书籍供大家借阅,有咖啡屋供同学们休息吃饭,有讨论室供大家小组讨论,有多媒体室供大家做作业以及体验最新的数码产品,有光碟观看区供大家课余时间休闲鉴赏影片,而且每一部分都不是摆设,都是实实在在的用在学生身上。引领我们参观的老师说“我们不希望把图书馆当成自习室,我们的目的是首先要把同学们吸引进来,让他们进来就不想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很值得内地大学研究学习。

逢甲大学图书馆减震器

逢甲大学图书馆多媒体室

2 成功大学

成功大学位于台南,因纪念郑成功而得名,成立于1929年,是台湾公立顶尖研究型大学,为台湾人才教育和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2.1绿色建筑

到成功大学成功校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带我们参观“绿色魔法学校”,之所以称为绿色,因其从规划到建设,每一步骤都使用环保低碳的材料和设计理念,整栋大楼并未使用昂贵的高科技,采用最自然、最便宜的"吊扇设计"与"灶窑通风系统"使办公室与国际会议厅的空调各节能76%和27%,从而证明最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可以是更有智慧且更便宜的。证实达到节能65%的超高水平。号称世界第一座“亚热带绿建筑教育中心”,2009年顺利取得台湾“钻石级绿建筑候选证书”之认证。视为成功大学的骄傲,甚至台湾的骄傲。

成功大学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屋顶排风烟囱及花草

2.2 与水利系交流

成功大学与我们水科院并不熟悉,因此我们之间的交流是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邢主任介绍了水科院和水科院研究生部的情况,对方介绍了成功大学水利系的情况。成功大学水利系结合台湾本土特点除开设一般水利科目之外重点研究海洋工程,为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现实服务。

3 员山子分洪

基隆河员山子分洪引水隧洞位于台北市,台北市遭受2000年“象神”台风和2001年“纳莉”台风重创,淹水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决议建设分洪隧洞,改善台北市区淹水的状况。

分洪隧洞全长2.5公里,引水入东海,隧洞内为无压流,最大水量是满流的80%。采用自由溢流方式分洪,经济实用。工程人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工程情况和建设中的困难,以及此工程对于台湾的重要意义。工程中遇到很多拆迁问题及各种反对声音,对此他说只能沟通沟通再沟通,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通过多次洪水考验,证实了其成效十分显著,有1074公顷土地约200万人不再受淹水之困。在现场我们看见许多野生白鹤,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员山子分洪引水隧洞

4 其他

我们还利用晚上时间游了著名的逢甲夜市,参观士林官邸,故宫博物院,101大厦等著名建筑,感受台湾的风土人情,台湾人很文明很友好,都是中国人,所以感觉很亲切,没有障碍。

5 总结

台湾的电力都是由核电站供应的,因此台湾的水利工程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电,而是防御自然灾害居多,也与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台湾的地理环境特殊,多山而又四面环海,因此其各种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叠加,对台湾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十分大的影响。总体感觉台湾的水利工程较之大陆的水利工程在规模上虽然小,但却都是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十分实际的灾害问题,非常务实,大陆应加强与台湾在水利工程上的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同时我们大陆有很多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与之合作,必会极大促进台湾的防灾减灾工作,从而有利于台湾整体的发展。

同时台湾的人文环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人口是2300万,虽然不多,但其街道狭窄,所以感觉人口密度并不小,但是在马路上,车辆永远让着行人,非常和谐。台湾服务业的态度特别号,十分热情有礼,无论用餐购物心情都十分愉快。台湾工程人员在处理移民问题时的态度十分正确——“沟通沟通再沟通”,这是一种工作态度生活态度的体现,同时也是民众素质的最好证明,在人民利益问题上一切都要多沟通,没有沟通不了的问题,只有不愿意沟通的人。还有就是台湾民众的环保意识很强,垃圾分类做的很好,食品卫生问题也做的较好。总体感觉台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交流学习。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感到非常幸运,感谢院里及研究生部的领导老师给予的机会。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台湾真的是一块宝地,最后深切的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