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成果 >> 院科学技术奖奖励

世界典型国家土壤侵蚀与泥沙科技前沿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7-19 来源:

简要信息

【获奖类型】应用二等奖

【任务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项目

【课题编号】KY0713

【课题起止时间】2007年7月~2008年12月

【完成单位】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于琪洋、刘孝盈、史红玲、吴保生、齐  实、秦  伟、周志德

立项背景

土壤侵蚀与泥沙淤积是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与泥沙问题,且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约有12亿公顷农业用地遭受较为严重的侵蚀,10.5%的肥沃耕地遭到毁坏,约35%的地区正遭受沙漠化的威胁。同时,目前全世界每年由于水土流失而造成的耕地损失约500~700万公顷,每年因泥沙淤积而损失的水库库容约占全球总库容的1%。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退化和河流泥沙淤积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水利建设、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已严重阻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解决侵蚀与泥沙问题已成为创造人类福祉、推动世界发展的,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侵蚀与泥沙问题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全国37%的土地存在不同等级和形式的水土流失,每年因侵蚀流失土壤45~50亿t,分别占全球总侵蚀和陆地入海泥沙总量的7.5%~8.3%和18.8%~20.8%,造成耕地每年损失近700 km2。同时,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全国水库塘坝因泥沙淤积而损失的库容累计达200亿m3,相当200座1亿m3的大型水库。严重的侵蚀和泥沙问题不仅使水土资源大量流失,威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而且造成生态环境退化、水旱灾害加剧,已成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侵蚀与泥沙问题的广泛性和危害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一方面,有关侵蚀和泥沙的研究广泛开展,防治理论和治理技术层出不穷,世界领域内的侵蚀与泥沙科技进展日新月异;另一方面,由于侵蚀与泥沙问题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河流、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侵蚀与泥沙研究各具特色,表现为不同方向和重点、不同水平和成果。因此,各国间及时地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对加快解决世界侵蚀与泥沙问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世界上侵蚀与泥沙问题突出的大国,中国在水土保持与江河治理方面开展大量研究与实践,在侵蚀与泥沙的研究和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许多国家,特别是多泥沙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分享我国的侵蚀与泥沙研究成果。同时,面对全国巨大的治理任务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我国在侵蚀与泥沙领域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和有待提高的方面,势必需要全面掌握国际前沿和动态,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方向。

在以上背景下,本项目总结、研究世界典型国家侵蚀与泥沙领域的科研成果、机构队伍、管理体制等内容、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共性与差异,提出世界侵蚀与泥沙科技动态与前沿,以及对我国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对策。

详细科学技术内容

(1)在多源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基础上,充分汇总国内外侵蚀与泥沙领域的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中国、俄罗斯、印度、伊朗、朝鲜、埃及和尼泊尔13个世界典型国家,在侵蚀与泥沙领域的研究历程、成果经验、机构队伍、设备方法、管理体制等状况。

(2)通过对比研究、系统辨析,总结了典型国家在侵蚀与泥沙领域的研究特点和趋势,主要经验和问题;在对相同类型国家综合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相互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侵蚀与泥沙研究领域的共性与差异,为处于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有效借鉴国外经验解决本国侵蚀与泥沙问题提供重要指导。

(3)针对世界不同类型典型国家的有关研究状况,以及当前我国侵蚀与泥沙领域的现状和形势,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侵蚀与泥沙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对策。

发明及创新点

(1)项目完成了中英文两版《世界典型国家土壤侵蚀与泥沙研究科技前沿研究报告》,是我国侵蚀与泥沙领域首部针对世界范围典型国家在侵蚀与泥沙方面的科技成果汇总报告,可为我国及世界其他有关国家的水土保持与江河治理提供参考。

(2)项目首次对世界范围内,不同类型典型国家在侵蚀与泥沙领域的科研成果、科研力量和科研体制等进行了全面整合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了各国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

(3)项目开创性的总结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侵蚀与泥沙防治、水土保持与江河治理领域的共性和差异,为了解世界侵蚀与泥沙领域的科技前沿和动态,填补了资料空白,提供了重要依据。

(4)项目通过总结、辨析典型国家在侵蚀与泥沙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从世界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的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侵蚀与泥沙研究的启示与建议,对我国水利科技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国外发达国家在总结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趋势,以及相关成果发布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先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主要发达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曾先后发起过国际水文计划、全球地球化学计划、世界主要河流泥沙相关通量项目、国际泥沙计划世界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物理基础模型等针对专业领域科技成果总结的国际性研究计划。与国际上有关成果相比,本项目设计的国家数量多,类型全,资料丰富,总结深入,在侵蚀与泥沙领域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在专业领域的世界研究成果总结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尤其是近十年来未开展过有关世界范围侵蚀与泥沙研究成果和趋势的调研、分析工作,对世界各国侵蚀与泥沙领域的研究成果、机构队伍、管理体制等内容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因此,本项目成果在侵蚀与泥沙领域实现国内突破,达到国内领先。

成果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系统整理、汇总的世界13个典型国家在侵蚀与泥沙领域的基础数据和文献资料,以及《世界典型国家土壤侵蚀与泥沙研究科技前沿研究》(中、英文版)已作为数据资料为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研究和教育机构用于科研参考与学习材料,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掌握世界科研发展现状、成果和趋势提供重要基础;关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研究现状与趋势的成果内容为国际组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和世界泥沙研究学会)更全面地掌握侵蚀与泥沙领域国际科技前沿,更好地发挥国际协调、组织作用提供了基础和方向;有关我国侵蚀与泥沙研究的启示与建议,对我国水土保持与江河治理的宏观决策和科技发展将发挥重要参考价值。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成果转化、推广或产业化方面还需帮助解决的问题

限于时间和资金关系,项目有关成果仅形成报告。如果能进一步组织设立专项支持,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进行提升和完善,并尽快出版专著,将更有利于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若能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等推动各国权威专家对本本成果进一步凝练升华,形成全球发布的白皮书,将极大的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5: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