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成果 >> 院科学技术奖奖励

水资源要素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7-19 来源:

简要信息

【获奖类型】应用二等奖

【任务来源】水利部—2008年水利发展与改革重大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资0203092008

【课题起止时间】2008年04月~2009年06月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甘  泓、汪  林、游进军、秦长海、张海涛、毕  雪、王琳

立项背景

水资源的有限性、不可替代性以及日益突出的水污染和水短缺矛盾,使水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限制和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将水资源提高到国民经济战略要素的高度,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于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发展协调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水利发展改革需求,水利部将《水资源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研究》列为2008年十项重大研究课题中的01课题。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变化,宏观调控的内容和着力点发生着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计划主要是对主要产品的产量和增长速度进行安排。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计划从偏重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逐渐转到搞好宏观调控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实践表明,国民经济运行中每一次的经济过热都集中表现在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和耗竭性利用上,其强度已大大超出了资源本身的承载能力。为了规范土地资源利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中央政府提出了耕地保有量18亿亩红线,2005年将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理念引入全国人大《计划报告》,2006年则在《计划报告》中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至此,在我国土地、能源、水资源三大重要的限制性基础资源中,仅水资源尚未列入全国人大《计划报告》的预期目标。

面对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问题,将水资源要素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是水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详细科学技术内容

(1)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从水资源多维属性与功能入手,在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分析水资源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基础,系统论述水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分析论述水资源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约束作用,深入研究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的互动作用和影响,揭示水资源对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区域发展的支撑和限制作用。

(2)水资源作为宏观调控要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分析水资源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性,深刻认识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水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供给规模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水价调整可有效抑制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等方面阐述水资源要素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研究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关系,从水资源的公有性和短缺性,水利保障体系及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水资源宏观调控指标逐步配套完善等方面论述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可行性。

(3)水资源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与调控指标。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为约束,研究水资源要素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容和主要方向。借鉴土地资源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探讨将水资源要素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具体方式,建立水资源要素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与总目标框架下,研究提出水资源宏观调控指标选取的原则,论述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分析各调控指标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与作用范围,并通过分析比较,提出水资源要素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核心调控指标。

(4)水资源要素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将水资源核心指标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依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划定主体功能区红线;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等方面研究提出将水资源要素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发明及创新点

(1)论证并提出了水资源要素参与宏观调控的三层次定位理念。在系统梳理和阐述宏观调控概念、调控与管理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宏观调控新概念,确立了以增强发展协调性、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分析论证了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层次定位问题。

(2)首次提出了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方式与调控指标。在科学界定宏观调控与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紧扣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目标和内容,以调控着力点和措施为切入点提出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五种主要方式——水权分配与规划水资源论证、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价改革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炼和筛选了水资源要素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指标、近期核心指标及其作用意义。

(3)提出了将水资源要素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及深化水资源政策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耦合关系研究的建议。提出增加取(用)水总量、灌溉取(用)水量、主要污染物入河排放总量作为核心指标纳入宏观调控体系;依据水资源条件划定主体功能区红线,并将取水许可总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基本用水作为宏观调控的上下红线联合调控;发挥水资源宏观调控作用的对策措施等。

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研究成果将水资源提高到国民经济战略要素的高度,首次系统深入地论证并提出了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层次定位、调控目标、内容、方式和指标,具有创新性,经水利部重大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鉴定,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提出将水资源要素纳入到宏观调控体系中,主要调控目标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及其可持续性,对于完善和创新我国的宏观调控理论体系、水资源管理科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的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指标、水资源要素纳入到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对推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权制度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政策与法制建设具有重大作用,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水政策和水法规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提出的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指标和核心指标对建立我国水资源水环境核算体系、完善水利统计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刊登在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2009年6月18日第309期)、中国水利(2009 年第13期,P7-11)和水利发展研究(2009年第8期,P5-10)等多家水利权威刊物上,并被收录在2009年中国水利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核心指标、依据水资源条件划定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和效率红线的建议多次出现在部领导讲话中。

成果转化、推广或产业化方面还需帮助解决的问题

本项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在于,针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内涵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宏观调控概念、水资源要素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定位和将水资源要素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议,今后需细化和逐步落实到水资源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水资源要素参与宏观调控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课题,无论在宏观调控的理论范畴还是水资源科学的范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深入研究水资源政策与新时期宏观调控目标之间的耦合关系,将水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核心指标定量化,依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划定资源、环境和效率三条红线。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5: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