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水环境研究所党支部召开“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再出发”专题研讨会,支部书记彭文启带领班子成员重点讨论学习了《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鄂竟平部长专题党课报告精神,并结合水利行业强监管中的生态流量确定与监管工作,开展了深入讨论。
生态流量是维系河湖生态功能、调控水资源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和统筹“三生”用水的基础,事关水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流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千万不要把河流都抽干了,要给鱼儿留下生存空间”。根据水利部新的“三定”方案,指导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是水利部重要职责之一。鄂竟平部长在2018年6月26日的专题办公会中指出:“把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的方法作为专项,组织深入研究,理清生态流量的内涵和保障生态流量的目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区分不同类型河流,提出水利部关于河湖生态流量的确定方法”。水环境所根据部领导的要求,负责“分区分类的河湖生态水量(流量)确定方法及阈值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前期开展的大量相关研究基础上,水环境所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深入分析生态流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照生态流量(组分+阈值+保证率)“三位一体”结构,采用“分区/分类/分组”三维范式建立生态流量确定准则。二是提出了河湖生态水量(流量)5大分区方案,以及以河流大小、工程调控能力和开发利用程度3个指标为分类指标的河流分类体系。三是结合我国河湖生态水量(流量)管理实践,分析总结我国当前河湖水资源调配和生态水量(流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四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河湖,研究提出河湖生态水量(流量)确定的原则与准则、标准与阈值。五是统筹需要与可能,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分区分类生态水量(流量)保证率建议等。
生态流量的理论、方法和工程应用,一直以来是水环境所着力发展的研究方向,依托水专项、重点研发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和众多的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研究工作,对其中的河流保护目标识别、生态水文响应关系、基于保护目标的流量及过程确定、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生态流量作为一类交叉研究方向,也有机组合了水环境所内水生生物、生态水文、水环境模型和优化调度等多个研究团队的工作,已成为研究所的学科重点。
专题研讨会上,支部宣传委员刘晓波向支部班子成员介绍了生态流量的调研报告;支部班子成员先后畅谈了对当前生态流量监管工作的心得体会,并就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调控、水资源短缺流域河流廊道修复、面向河湖健康的生态流量适应性管理、湖泊生态水位及小水电生态流量分区适用性管理等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彭文启在研讨会上强调,要发挥好所内各相关团队的专业优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为水利部生态流量管理工作提供好科技支撑;同时,要在研究工作中找出差距和短板,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对关键科技问题的研究不放松、持续深入;努力在生态流量研究方面建成一支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全流程研究团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行业的科技需求。